1. 海洋环境信息传输与处理
01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
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02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03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4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
05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06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l 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即赤道附近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到高纬度海区最低。概括地说,亦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07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约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份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所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海洋吸收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把其中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可以说,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受海洋表面水温的影响,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一方面,海洋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气的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小。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气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运动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从而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08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从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例如,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岛南美西岸则多雨。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09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l 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l 由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驱动,以及地─月─日系统转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海水呈现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这种波动称作潮汐。潮汐对航海等海上活动以及近岸生态有着直接影响。
2. 海洋环境数据分析
您是不是想问海洋和陆地谁的生物种类多?肯定是海洋。
动物的起源就是海洋,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有很多原因:例如海洋的水环境适宜生物繁殖;海洋环境的多样化;海洋能过滤紫外线保护生物(臭氧层是后来植物登录陆地光和作用的产物);海洋环境的相对稳定;温度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剧烈的变化(陆地好几次生物大灭绝都是因为温度的剧烈变化);面积大也是一个原因啊。
目前所发现的34个动物门中,海洋其实就占了33个门,而且其中有15个门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环境。相反,34个动物门中只有13个门可以栖居陆地,这个悬殊的比例显示海洋是保存地球上绝大部份生物多样性的地方。
3. 海洋环境与资源
保护海洋的方法如下:
1、海洋石油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残油、废油必须予以回收,不得排放入海。经回收处理后排放的,其含油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2、载运具有污染危害性货物的船舶,其结构与设备应当能够防止或者减轻所载货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装卸油类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和船舶必须编制溢油污染应急计划,并配备相应的溢油污染应急设备和器材。
3、沿海农田、林场施用化学农药,必须执行国家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和标准。
4、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会带给海洋大量的病菌和有毒物质,导致海水富营养化。要想改善海洋环境,必须重视排放问题。
5、制定并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和保护管理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保证海洋治理有理有法可依。同时,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海洋资源保护的意识。
6、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海水后会形成碳酸,使海水的pH值(酸碱度)下降,出现海洋酸化的现象。进而影响珊瑚、贝类等钙化生物的正常生长,甚至对它们造成致命的影响,进而破坏整个食物链,给海洋生物的生存带来极大挑战。
4. 海洋环境对海上通信的影响
用普通的手机是不能和陆地上通话的,我们平时用的手机和别人打电话时,是因为我们身边有基站,可以接收我们的信号,但是在海上是不会有基站的(因为各个基站是通过地底下连通的),所以也不会搜到信号,我们的信号也发布出去。但是,我们可以用卫星电话,卫星电话的基站相当于在天上(即是卫星),对方能和你通话的前提是,他也用的是卫星电话,(卫星电话和我们普通的电话或手机是不一样的,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买,开通的话,也需要到国家相关部门开通)我就是学通信的,希望能帮到你 \(^o^)/~
5. 海洋环境基础
就目前的开采技术而言,基本上无论是哪种方法,都是促使可燃冰中天然气与水的分离,要促使其分离,必然要改变其温度及压力环境,这样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知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的加剧、海洋生态的变化及引起地质灾害的可能。
可燃冰的成分主要是甲烷,甲烷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对大气辐射平衡的影响仅次于CO2。
目前探明全球可燃冰储量的甲烷是大气圈中甲烷的5000倍,在开采的过程中,即使如此巨大的甲烷总量哪怕是0.5%进入大气层,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如果开采中稍有不慎,则必然会加剧温室效应。在海洋中开采可燃冰带来的环境问题更多,一方面甲烷如果直接进入海水中,则会很快发生微生物的氧化反应,从而会改变海水的化学属性,如果大量进入,其氧化过程中会消耗海水中大量的氧气,使得海洋缺氧,这样势必会加速海洋生物的死亡;
另一方面大量直接进入海洋的甲烷还可能会加速海洋气化及海啸,导致海水加速流动及气压卷吸,会严重危害海面船只及作业平台的安全,甚至强对流的海水会直入空中,影响航空及陆地建筑的安全。
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会分解大量的水,这些水会稀释岩层空间,使得地层结构稳定性变差,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在海洋环境中,无论是减压分解还是激热分解,都会导致海底陆坡区的稳定性下降,严重则会发生海底坍塌,如毁坏海底输电或通信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设施。
就目前的开采方法来看,无论是哪种方法都不能单独实施,必须是几种方法的结合,如果使用二氧化碳置换法、化学试剂减压法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实施,则势必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化学试剂及二氧化碳注入到地下后,会严重污染地下水源。
6. 海洋环境数据
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00米。海水是流动的,对于人类来说,可用水量是不受限制的。海水是名符其实的液体矿藏,平均每立方公里的海水中有3570万吨的矿物质,世界上已知的100多种元素中,80%可以在海水中找到。海水还是陆地上淡水的来源和气候的调节器,世界海洋每年蒸发的淡水有450万立方公里,其中90%通过降雨返回海洋,10%变为雨雪落在大地上,然后顺河流又返回海洋。海水淡化技术正在发展成为产业。有人预计,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解决水荒的最后途径很可能是对海水的淡化。
7. 海洋环境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中国海监:
中国海监(CMS),全称是中国海监总队,列入中国国家海洋局(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编制。是国家海洋局领导下、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行政执法队伍,由国家、省、市、县四级海监机构共同组成。其领导机构中国海监总队成立于1998年。国家队伍由中国海监北海海区总队、中国海监东海海区总队、中国海监南海海区总队3个海区总队及其所属的9个海监支队、3个航空支队、3个维权支队组成,经国家原人事部(现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批准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地方队伍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队,[1]52个地、市级海监支队,189个县市级海监大队组成;7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支队和1个自然保护大队。队伍总人数逾7000人。
主要职能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我国管辖海域(包括海岸带)实施巡航监视,对侵犯海洋权益、非法使用海域、损害海洋环境与资源、破坏海上设施、扰乱海上秩序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中国渔政:
中国渔政,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局”,主要职能是维权护渔,维护海上渔业生产秩序,保护渔业资源。
中国边防海警:
中国海警,全称中国公安边防海警部队(CHINA COAST GUARD),
隶属于公安部边防管理局。主要负责近海海上治安,编制列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序列,是由公安部领导管理的现役部队。
主要负责近海海上治安,编制列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边防部队序列,是由公安部领导管理的现役部队。海警是维护海上治安的公安执法力量,其最初源于前苏联海上执法体制。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部门的海上执法力量相比,海警是中国唯一的海上武装执法力量。尽管海警部队少量舰只具备搭载直升机的能力,但目前为止海警仍未配备舰载直升机,也不具备直升机出警能力。海警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击包括海盗和恐怖主义在内的海上犯罪,尽管目前为止中国仍未发生过类似印度孟买、美国“9.11”这样的恐怖袭击事件,但中国对这类事件也持警惕态度。 鉴于公安边防海警部队所担负的任务,并在中国海上执法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能力也是首屈一指,故也被称为中国的“海岸警卫队”,在对外交流中常常扮演协调和牵头的角色。
中国海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以下简称“海事局”)。海事局是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港务监督局(交通安全监督局)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局(交通部船舶检验局)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海事局为交通部直属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体制。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海事局负责行使国家水上安全监督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设施检验、航海保障管理和行政执法,并履行交通部安全生产等管理职能。
中国海上缉私警察:
中国海关总署缉私警察职责范围涵盖走私犯罪侦查、海上缉私、走私违规案件查处、缉私情报、国际执法合作等多项职能。
8. 海洋环境信息传输与处理就业前景
海洋信标的任务主要是对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和观测,以收集海洋生态数据、海洋气象数据、海洋地质数据等,提供海洋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支持和参考。如果您需要执行海洋信标任务,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了解任务需求:首先需要了解任务的具体需求,包括监测内容、监测周期、监测站点等。
2. 选择信标设备:根据任务需求选择适合的信标设备,如温度、水质、氧气浓度等监测设备,并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3. 部署信标设备:根据任务要求,将信标设备部署到指定的监测位置,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并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数据传输:各类监测设备需要通过特定的传输方式,例如卫星、蓝牙、无线网络等方式,将监测数据上传到指定的数据平台上,实现对海洋环境数据的监管和管理。
5. 数据分析:收集数据后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展示,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等操作,以便科研人员、海洋管理部门等工作人员更好地应用这些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海洋信标任务需要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和操作经验,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海洋领域的知识,所以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