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起源的神话(《海洋的起源》是谁写的)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4-11 20:23   点击:112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的起源》是谁写的

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一块中东泥板上记载着世界产生的过程:“最初没有芦苇,没有树,没有房屋,没有城市,到处都是海洋。”这说明,当人类有记忆的时候他们所知道的就是“海洋”。后来陆地才慢慢显示出来,给人们以存身之地。实际上这可能是文明开蒙之后人类具有语言之后的最早记忆,其主要特征是:到处都是汪洋海水。 我们发现,不仅人类喜欢沿河流而生存,而且考古显示最早的人类也非常喜欢沿海而居 ,甚至离开海就不行。比如以上两幅地图就显示出人类在追着“海岸线”发展,只要有足够立脚的丘陵与岛屿,他们就会迅速移居过去。所以我们确实很容易猜想:古人类是不是属于海洋动物?我甚至想猜测他们是两栖动物,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栖动物”,我的意思是,很可能在远古时期人类对于水的亲近以及对水的把握能力远远在我们想象之外,反而是后来他们与水亲近的能力才退化了。起码从解剖学上看人类曾经与水亲近并不让人意外。 也有人把人类的起源解释为海上。20世纪中期英国人类学教授爱利斯特·哈代爵士认为:距今400万年至800万年前这一时期的人类祖先并不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中,这里存在一个化石的空白期。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大约在400万年至800万年前,非洲东部和北部曾经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海水分隔了生活在那儿的古猿群,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成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经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他们就是人类的祖先。 这个“海猿”假说同时也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最早学说。“海猿说”也有丰富的论据:第一, 人的身体表面裸露无毛,却有皮下脂肪,这与灵长类动物大大不同,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第二, 人体无法调节对盐的需求,而且要“出汗”来调节体温,这是“浪费”盐分的,而灵长类动物却不需要靠出汗调节体温,反而具有对盐摄入量的控制与渴求的机制。这说明人类是从盐分丰富的海洋中来。 第三, 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不是游泳能手。 2002年一位叫米高尔·奥登的法国医学家提出了更加离奇的新观点:人类和海豚的亲缘关系超过猿猴,人类的祖先是海豚。其论据是:第一,人类本性亲水、猿猴厌恶水,这是最明显的分水岭。人的婴儿一出生就有游泳的本能,而且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宜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第二,人的躯体和海洋哺乳动物一样光滑,头部却长满浓密的头发。第三, 人类能以含有盐分的泪液表达感情,有趣的是,海豚也会流泪。第四, 人类喜欢吃鱼、虾与海藻,猿猴却不喜欢。  假如说这些牵涉到人类起源的理论还比较空洞和难以把握的话,那么考古遗址的分布已经很清晰地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远古人类并不象我们曾经推测的那样因为没有高科技大船的出现而畏难于海,相反,他们与海异乎寻常地亲近!这个道理可能就象远古并没有天文科学但是人人却了解星空一样 。很可能古人使用简单的航海工具做出了许多我们今天无法现象的航海事业。

2. 海洋起源学说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这里孕育着几十万种生物。它们宛若精灵,保持着海洋的生态平衡。通过水下摄影师的镜头,我们得以与海洋精灵美丽邂逅。

地球是人类和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需要珍爱地球,与自然和谐共生。

3. 海洋的起源演化

地球上的生命从海洋开始走上陆地,从鱼类变成两栖类发展的时间应该是在泥盆纪的晚期。当时的动物第一次出现了两次动物的特征。后来从两栖动物逐渐进化成为陆地动物。

地球上的生命从海洋开始走上陆地,从鱼类变成两栖类发展的时间应该是在泥盆纪的晚期。

当时的动物第一次出现了两次动物的特征。后来从两栖动物逐渐进化成为陆地动物。

4. 《海洋的起源》是谁写的书

魏格纳 大陆与海洋的起源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表了他的著作《大陆与海洋的起源》。

在书中,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指出,全世界的大陆在3亿年前是一个统一整体,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它分离、漂移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海洋和陆地。他的学说,使人类在对地球的探索上,向前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魏格纳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孤儿院院长家里。中学毕业后,他曾经先后在好几个大学学习。1905年他在柏林的因斯布鲁克大学学习气象专业。

大学毕业后,魏格纳到了高空气象台工作。

1906年4月5日,魏格纳和他的弟弟乘坐一个3000立方米容量的大气球飞上天空,他们在空中整整飞行了54个小时,打破了当时载人气球在空中停留35小时的世界记录。在飞行中,他们测量了高空的气温、气压、风速和风向,实现了魏格纳到空中亲自观云、观风的梦想。

魏格纳还十分羡慕那些去南北极探险的探险家,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亲身去探险。1906年夏天,魏格纳随丹麦的一个探险队去格陵兰考察,实现了他的这一梦想。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仅次于南极洲的大陆冰川。魏格纳在两年时间里,了解了格陵兰岛上高原和海洋气候的不同点,搜集了许多珍贵的气象资料。

魏格纳结束了格陵兰岛的考察后,回到德国,在马里堡大学当了讲师。

他一面任教,一面撰写了许多文章,其中最主要的是他的气象学专著《大学圈热力学》。

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非常想象,特别是南美洲巴西东部的突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于是他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裂开、漂移开。从此,他注意观察和研究,发现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

1912年的春天,他又一次乘气球在天空中翱翔。那一年,他再次赴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继续对大陆漂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思索。

终于,他下了决心,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气象学转向地质学,这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格陵兰考察完成不久,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使魏格纳被迫停止了他的研究,应征入伍。不久,他因伤回国,在病床上,他又开始了他的科研工作。

他在书中指出:在大约3亿年前,全球的大陆是一个整体,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这个原始的大陆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其他力的作用下分裂成几块,漂移开来,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海洋和陆地。这种状态,现在还在缓慢地发展变化着。

这个学说在细节上虽然还不完善,但魏格纳已从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大量有力的论据。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曾经遭到过人们的反对。但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

了它的正确性。现在,它已发展成为当今的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没有停止探索。1929年他第三次赴格陵兰岛考察。1930年,年近5旬的魏格纳第四次赴格陵兰岛考察,但人们不会想到,这是他的最后一次远征,由于气候恶劣和食物缺乏,11月,魏格纳长眠在格陵兰岛上。

5. 海洋的源头

来源于太阳能。海洋温差的源头是太阳能。海洋温差能也叫海洋热能,海洋中上层水内温的差异蕴藏着一定容的能量,被称为海水温差能。到达水面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60%透射到1米的水深处。有18%能够到达海面以下10米深度,少量的太阳辐射能甚至透射到水下100米以下的深海。

6. 海洋的起源论文

      海洋中的溶解氧,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的溶解过程。另外,浅海的水生植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比如海藻。

海藻可以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它们行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更是动物们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海洋世界之所以如此缤纷热闹,海藻的功劳实不可没。

相关原理:

海洋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不具有叶绿体,而直接由细胞本身进行。属于原核生物的蓝藻(或者称“蓝细菌”)同样含有叶绿素,和叶绿体一样进行产氧光合作用。

事实上,普遍认为叶绿体是由蓝藻进化而来的。其它光合细菌具有多种多样的色素,称作细菌叶绿素或菌绿素,但不氧化水生成氧气,而以其它物质(如硫化氢、硫或氢气)作为电子供体。不产氧光合细菌包括紫硫细菌、紫非硫细菌、绿硫细菌、绿非硫细菌和太阳杆菌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