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诗词和诗歌(海洋诗歌现代诗)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4-09 01:47   点击:190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诗歌现代诗

1、这首诗写的是冰心对大海的感受,是对大海的颂歌。

2、诗人由波澜壮阔的大海想到了浩瀚的宇宙,想到了自己的胸怀,想到人类的博大和宽广。

3、这首诗运用排比和连续的反问,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原文:《繁星》之一三一 大海呵,哪一颗星没有光?

哪一朵花没有香?

哪一次我的思潮里, 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作者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2. 海洋诗词和诗歌的区别

1、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唐 皇甫松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译文: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

3、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宋 陆游《好事近·湓口放船归》

译文:从湓口坐船而来,到了黄昏时,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译文: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6、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宋·陈与义《襄邑道中》

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7、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译文: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8、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宋·黄庭坚《登快阁》

译文: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9、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近代·鲁迅《自嘲》

译文: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10、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宋·徐元杰《湖上》

译文: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3. 海洋诗歌创作

是一首描写海边生活的诗歌,作者是中国著名诗人范仲淹。这首诗描绘了海滨渔村的景色、气息和生活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和向往之情。这首诗既有写实的风格,又有抒情的情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4. 海洋诗词和诗歌的联系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5. 海洋 诗歌

雨 大海有关诗句,例如:“雨过林泉春濯濯,风来湖海水悠悠。”

出自:雨后海望

韩上桂 〔明代〕

即看霁色霭芳洲,况有澄江散客愁。

雨过林泉春濯濯,风来湖海水悠悠。

沉吟久负双蓬鬓,身世虚乘一叶舟。

羽翰红颜如可望,便从天外觅神丘。

作者简介:韩上桂,明广东番禺人,字孟郁,号月峰。幼时家贫,喜读书。万历二十二年中举。授国子监丞。转永平府通判。

6. 海洋的诗词歌赋

古代诗词歌赋中的“巫山”,除地理特定的写实之外,大多只是泛指,纯属写意。

例如,李白《宿巫山下》诗,称“(先)宿巫山,(后)下瞿塘”,古代方位以“西为上、东为下”,说明此处“巫山”当在瞿塘峡之西!故可确定是指今奉节白帝城一带的巫山。又如,元稹《离思》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其中的“沧海”、“巫山”显然都是文学意义上的喻指,诗人借湖北云梦“巫山云雨”典故表达“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沧桑”,并非是要具体指哪里的巫山。宋玉《高唐赋》:昔楚怀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汉书·文苑列传》:“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顾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广望,骋观终日。顾谓左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从此,后人常以“巫山云雨”诗词歌赋。这个典故所指“巫山”是湖北云梦的巫山,又称阳台山。魏晋之后,因地名混同,张冠李戴成了长江三峡传说。《方舆胜览》:“阳台山,在(湖北)汉川县南三十五里,或言宋玉作《高唐赋》处,有裴敬碑载其事。”《太平寰宇记·淮南道》:“阳台庙在县南二十五里,有阳台山。山在汉水之阳,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赋》云楚襄王游云梦之泽,梦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遂有庙焉。今误传在巫峡中县。今裴敬有碑以正其由。” 所以说,诗词歌赋中的“巫山”,并不是指“巫山县的山”,更不是指今“巫山县”!但还是有一些文盲喜欢望文生义、张冠李戴,他们甚至把中国的“巫文化”庸俗解读成了今巫山县的“县文化”。实际上,“巫山文化”源于山西晋南“巫文化”中的“巫(咸)山”,因“楚人好巫”,随楚国势力扩张,才逐渐传播至中国南方各地。中国历史上至少8处有过“巫山”的记载,即“晋南、济北、苏南、浙东、淮北、三峡、湖北、湖南”。一般认为这是早期部落迁徙地名搬家,随“巫文化”的传播而来。例如,汉代乐府曲名《巫山高》,其中的“巫山”是指淮北的“巫山”,而非今三峡地区。三峡地区流传的巫山传说,其实是魏晋以后,以三峡夔州(今四川奉节白帝城)为中心的“夔巫文化”,与上古巫文化并没有直接关系。这一点,从巫文化最盛行的汉代,《汉书·地理志》中“河东郡安邑”条:“巫咸山在南。”指巫咸山在今山西夏县,而非长江三峡地区,可见当时长江三峡地区都还没有巫山传说。参见:“巫山及巫文化的变迁” http://www.docin.com/p-1785487511.html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