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移居海洋
大约公元前2000年的一块中东泥板上记载着世界产生的过程:“最初没有芦苇,没有树,没有房屋,没有城市,到处都是海洋。”这说明,当人类有记忆的时候他们所知道的就是“海洋”。后来陆地才慢慢显示出来,给人们以存身之地。实际上这可能是文明开蒙之后人类具有语言之后的最早记忆,其主要特征是:到处都是汪洋海水。 我们发现,不仅人类喜欢沿河流而生存,而且考古显示最早的人类也非常喜欢沿海而居 ,甚至离开海就不行。比如以上两幅地图就显示出人类在追着“海岸线”发展,只要有足够立脚的丘陵与岛屿,他们就会迅速移居过去。所以我们确实很容易猜想:古人类是不是属于海洋动物?我甚至想猜测他们是两栖动物,当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栖动物”,我的意思是,很可能在远古时期人类对于水的亲近以及对水的把握能力远远在我们想象之外,反而是后来他们与水亲近的能力才退化了。起码从解剖学上看人类曾经与水亲近并不让人意外。 也有人把人类的起源解释为海上。20世纪中期英国人类学教授爱利斯特·哈代爵士认为:距今400万年至800万年前这一时期的人类祖先并不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海中,这里存在一个化石的空白期。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存在着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大约在400万年至800万年前,非洲东部和北部曾经有大片地区被海水淹没,海水分隔了生活在那儿的古猿群,迫使其中一部分下海生活,进化成为“海猿”。几百万年后,海水退却,已经适应水中生活的海猿重返陆地,他们就是人类的祖先。 这个“海猿”假说同时也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最早学说。“海猿说”也有丰富的论据:第一, 人的身体表面裸露无毛,却有皮下脂肪,这与灵长类动物大大不同,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第二, 人体无法调节对盐的需求,而且要“出汗”来调节体温,这是“浪费”盐分的,而灵长类动物却不需要靠出汗调节体温,反而具有对盐摄入量的控制与渴求的机制。这说明人类是从盐分丰富的海洋中来。 第三, 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不是游泳能手。 2002年一位叫米高尔·奥登的法国医学家提出了更加离奇的新观点:人类和海豚的亲缘关系超过猿猴,人类的祖先是海豚。其论据是:第一,人类本性亲水、猿猴厌恶水,这是最明显的分水岭。人的婴儿一出生就有游泳的本能,而且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宜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第二,人的躯体和海洋哺乳动物一样光滑,头部却长满浓密的头发。第三, 人类能以含有盐分的泪液表达感情,有趣的是,海豚也会流泪。第四, 人类喜欢吃鱼、虾与海藻,猿猴却不喜欢。 假如说这些牵涉到人类起源的理论还比较空洞和难以把握的话,那么考古遗址的分布已经很清晰地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远古人类并不象我们曾经推测的那样因为没有高科技大船的出现而畏难于海,相反,他们与海异乎寻常地亲近!这个道理可能就象远古并没有天文科学但是人人却了解星空一样 。很可能古人使用简单的航海工具做出了许多我们今天无法现象的航海事业。
2. 移居海洋科幻画简笔画
只要能表达出你丰富的想像力就可以了,可以夸张点,另类一些. 比如说:
1.你游览海底世界
2.你和恐龙玩耍
3.你乘着飞船环绕地球
4.你穿着太空服站在月球上和外星人打招呼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能画的题材很多,只要表达出"科幻"的主题即可.
3. 移居海洋主题科幻画
科幻画海底世界创意说明可以这样写:海洋世界多么令人神往,它覆盖了地球面积的70%,无边的大海有丰富的宝藏,发激发我们对未来进行大胆的想象——人们将不断依靠高新科技,向海要空间,要资源。
4. 移居海洋简笔画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1先画一个漂亮的海豚。
2再在海豚旁边画三只小鱼。
3在下面画一片海底。
4海底上画一些贝壳和海螺。这是大海里面的生物,代表着大海。
5海底上生长一些海植物。可以画一些海草还有珊瑚。
6最后为海底世界涂上颜色。
5. 移居海洋科幻画
推荐别利亚耶夫的海洋科幻三部曲,分别是《水陆两栖人》《最后一个大西洲人》《沉船岛》。
另外推荐迟叔昌的《大鲸牧场》,郑文光的《鲨鱼侦察兵》和刘慈欣的《鲸歌》。陈楸帆的《荒潮》、灰狐的《固体海洋》、凌晨的《海平面下》
6. 移居海洋的想象画
1、首先在纸的左边画出几座房子
2、在房子旁边画出大海,画一些线条代表大海的波浪
3、在大海的上面画出太阳,再画出几只海鸥
4、最后涂上颜色,这样滨海小城的画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