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无脊椎动物学(海洋无脊椎动物学电子版)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3-18 16:33   点击:75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海洋无脊椎动物学电子版

水生脊椎动物:草鱼,鲫鱼,鳝鱼,鲢鱼,鲶鱼

水生无脊椎动物:章鱼,鱿鱼,乌贼,虾,螃蟹

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脊椎动物演化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登陆事件发生于有颌类的硬骨鱼类。现生硬骨鱼类包含肉鳍鱼类和辐鳍鱼类。

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线形动物以及脊索动物门的头索动物及尾索动物等

2. 海洋无脊椎动物学电子版pdf

钵水母、珊瑚虫、乌贼,箱水母、枪乌贼、大王章鱼、海参,沙蚕蛤类。藤壶、牡蛎,孔虫、放射虫,寄生原虫、吸虫、绦虫、棘头虫。

3. 海洋无脊椎动物有哪些门类?

钵水母、珊瑚虫、乌贼,箱水母、枪乌贼、大王章鱼、海参,沙蚕蛤类。藤壶、牡蛎,孔虫、放射虫,寄生原虫、吸虫、绦虫、棘头虫、 钵水母、珊瑚虫、乌贼。

4. 海洋生物无脊椎

海蛞蝓不是蛞蝓,是螺类的一种,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目、海兔螺科、海兔螺属。它是甲壳类软体动物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的成员。海蛞蝓属浅海生活的贝类,但它们的贝壳已经退化为内壳。

海蛞蝓种类很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域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海蛞蝓生活在海岸边的潮间带水区的泥沙质海底。在水深5000米的地方和寒冷的极地也能找到海蛞蝓的踪迹。海蛞蝓用头部挖掘泥沙,吞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是典型的食肉类软体动物。大部分海蛞蝓头上的两对外鳃突出如兔耳,所以也叫海兔子。但也有外鳃长在身体中间并向外突出的。海蛞蝓是雌雄同体动物。

5. 海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生活环境: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与人类的关系:海蜇可食用,珊瑚虫的分泌物形成珊瑚礁。

4.常见种类:海葵、水母、海蜇、珊瑚虫、水螅。

二、扁形动物

1.生活环境:大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

2.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与人类的关系:寄生虫危害寄主的健康。

4.常见的种类: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绦虫、涡虫。

三、线形动物

1.生活环境: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和农作物的体内。

2.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3.与人类的关系:蛔虫、蛲虫、钩虫、线虫、丝虫等寄生在人体内,危害人体健康。

四、环节动物

1.生活环境:蚯蚓穴居在潮湿的土壤深处,沙蚕生活在海洋,蛭生活在水田、池沼、沟渠或潮湿的森林中。

2.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3.与人类的关系:沙蚕是鱼、虾、蟹等的鱼饵;可以从蛭体内提取蛭素,生产抗血栓的药物;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提高肥力,同时还是高蛋白饲料。

4.常见的类型:蚯蚓、沙蚕、蛭。

五、软体动物

1.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0万种以上。

2.主要特征:软体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数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入药;钉螺等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4.常见的动物:蜗牛、河蚌、石鳖、鲍鱼、鱿鱼等。

六、节肢动物

1.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90%以上。种类繁多。

2.生活环境:多陆生。

3.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4.与人类的关系: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动物蛋白;为开花植物传播花粉,蝉蜕可以入药,果蝇是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蚊、蝇等会传播疾病。

6. 研究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意义

无脊椎动物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无脊椎动物的出现至少早于脊椎动物1亿年。无脊椎动物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分布于世界各地,现存约100余万种。包括棘皮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海绵动物、线形动物等。科学家们通过考察与研究认为,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演化经历了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时期、晚古生代时期、中生代时期和新生代时期五个阶段。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距今约5.7亿年前):前寒武纪生物处于开始发生阶段,比较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已在繁衍,特别是前寒武纪后期地层中,已常见的有水母、蠕虫、软舌螺等后生动物化石。但总的说来,这个时期无脊椎动物化石发现零星,保存不多。

早古生代时期

早古生代时期(约5.7亿-4.09亿年前):是无脊椎动物发展的初期阶段,无脊椎动物的许多较原始的类型开始出现。如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奥陶纪至志留纪的笔石;头足类的鹦鹉螺超目;腕足动物无铰纲的似海豆芽和有铰纲的正形贝、五房贝类等;珊瑚类则从奥陶纪出现至志留纪开始大量发展,以床板珊瑚为主。除上述一些在地层学上有重要作用的类别以外,其他如海绵动物、软体动物中的瓣鳃纲、腹足纲,棘皮动物中的有茎类海百合,海林檎等在这个时期均已出现。

晚古生代时期

晚古生代时期(约4.1亿-2.45亿年前):是无脊椎动物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许多早古生代时期的古老类群已经衰退,如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腕足类的无铰纲等,除个别种属延续下来以外,已无地层学上的意义。代之而起的是以长身贝和石燕类为代表的腕足类的兴起;以头足类菊石超目中棱菊石及菊面石为代表的兴起,以及有孔虫目蜒科在石炭、二叠纪的出现、发展到衰退;珊瑚类除继续存在的床板珊瑚外,四射珊瑚中的三带型大量出现,构成了晚古生代无脊椎动物的另一繁荣景象。至晚古生代末期,上述类别的大多数相继绝灭。(www.guayunfan.com)

中生代时期

中生代时期(约2.5亿-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古生代常见的一些类别已衰退或绝灭。如珊瑚类的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就被六射珊瑚和八射珊瑚取代,节肢动物开始了一个新的、有意义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节肢动物昆虫类、甲壳纲中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大量出现;软体动物如双壳纲、腹足纲自古生代出现以后,到中生代也进一步发展,更加繁荣,特别是它们在征服大陆淡水环境中,是无脊椎动物的优胜者;软体动物头足纲中的菊面石类初期仍存在,中后期为菊石类所代替;与此同时内壳亚纲中的箭石也是海洋生物界的主要类群。

新生代时期

新生代时期(约6500万年前开始延续至今):中生代发育的一些无脊椎动物,如菊石类、箭石类已绝灭。而瓣鳃类、腹足类、昆虫类则在水陆空中分布。海生无脊椎动物则以孔虫的大量繁盛为特点,整个无脊椎动物的总体特征已与现代接近。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寒武纪是地质年代划分中属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距今约5.7亿至5.1亿年,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这是因为寒武纪岩石中保存有比其他类群丰富的矿化的三叶虫硬壳。这一时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几乎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种“激进”式的发展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极大挑战,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列为“十大科学难题”之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