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的故事老电影(揭秘海洋故事)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3-07 06:12   点击:23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揭秘海洋故事

1、蓬莱仙岛

蓬莱仙岛又称海上“三神山”,古代的蓬莱山就是现在衢山岛。 岱山岛和衢山岛古称蓬莱仙岛。 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仙境,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2、昆仑山

昆仑山,原名昆仑丘,又名昆仑虚,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为万山之祖,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文始祖伏羲的王都。

古代典籍中的昆仑山又号昆仑丘,因山体呈碗状又称宛丘;因傲立于群山,像一个柱子通向天空又称天柱;因对应北斗星,又称璇玑玉衡;因传为天帝下都,并盛产玉石又称玉京山。

3、瀛洲

瀛洲,可以指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仙山,最早见《列子》。

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战国。 战国时,民间已广泛流传着许多有关神仙和神仙境界的传说,其中以东海仙山和昆仑山最为神奇,流传最广,成为我国两大神话系统的渊源。

4、方丈山

方丈又称为方丈山、方壶、方丈洲等。古代中国神话及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

奇书《列子》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流入海底。留下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5、大小方诸山

方诸山是道教上清派构想的仙山,是对蓬莱三神山中的方丈洲的模仿,大方诸岛传说是西王母的第四女南极夫人所造,大方诸岛周围又各有小方诸岛。岛上是中级仙人,唐代以后,上清派失去最高等级地位,方诸岛神话也被人们耽误。

2. 讲海洋故事

就是剧中一对父子,儿子的智力天生有问题,父亲想为了儿子以后的生活考虑但却没有办法,此时父亲又患有疾病在世上的时日无多,所以为父亲就想到带着儿子一起去离开,好了却他的这个牵挂。

3. 海洋的故事绘画

《梅杜萨之筏》是法国最著名的关于海洋的画作。这幅画完成于1819年,也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根据1816年塞内加尔的一场海难创作的。

画家在作画之前做了翔实的调查,并反复思考如何展现在海上孤立无援的困境。根据海难中两名生还者的的描述,作者选择展现比实际结果更有希望的一个场景。

4. 海洋里面的故事

相传,龙王本姓蔡,家住蔡家沟。在他没有变成龙之前是一个男孩子,和正常孩子没有区别。龙王的父亲早亡,剩下男孩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双目失明,家里主要靠男孩给大财主家割马草来维持生计。男孩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日子仍然过得很穷困。

  男孩每天都到一个叫“割草湾”的地方去割草,那里的草长得非常茂盛,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枯(蔡家沟里现在还有一个村叫“割草湾”,据说是后人根据龙王的故事给村子取的名字)。

  有一天,男孩在那里割草。割了一会儿,他回过头去看,刚刚才割掉的草又长起来了。男孩非常吃惊,又回过去把那片草割掉,可是刚割掉,草又重新长起来了。男孩惊呆了,他丢掉镰刀,干脆用手去拔草,边拔边说:“我把你连根拔掉,看你还会不会长起来。”

  突然,一颗闪闪发光的珠子从地里跳了出来,男孩欣喜地拾起珠子,叹道:“好漂亮的珠子呀!”男孩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东西,把珠子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带回了家。

  男孩家里很简陋,他找不到一处存放珠子的地方,最后只得把珠子放进米缸里。米缸里只剩下几粒米了,那是他明天用来给母亲煮粥的。

  第二天早上,男孩早早起了床。他要先给母亲做好早饭,再出去割草。当他来到米缸前,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米缸里竟然装了满满一缸米。他高兴地跑去告诉母亲。母亲摸索着来到米缸前,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男孩只好把割草拾到珠子的事跟母亲讲了。母亲一听,激动地说:“孩子,那不是一般的珠子呀!那是夜明珠。”男孩和母亲都非常高兴。男孩说:“娘,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米了,拿一些去救济村里的穷人吧!”母亲答应了。

  之后,男孩每天都会背一些米去送给那些吃不上饭的穷人。不久,男孩给乡亲送米的事流传到了大财主那里,引起了大财主的怀疑,大财主便带着一帮人到男孩家来查究竟。男孩见大财主带人来了,便把珠子藏在嘴里。大财主发现了男孩的异常,便命人去抠男孩的嘴巴。男孩一不小心将珠子吞进了肚子里。

  吞下珠子不久,男孩感觉非常难受,全身炽热,很想喝水。男孩对母亲说:“娘,我想喝水。”娘便去给儿子盛水。喝了一碗又一碗,男孩还是感觉口渴,他便跑到水缸边去喝。一缸的水全喝光了,他还是感觉口渴,于是他又到井边去喝,井里的水也被他全喝光了。

  母亲抱着男孩说:“儿呀,我知道你苦呀!你走吧!你是神就上天,是龙就下海吧!”男孩流下了眼泪。这时天空突然响起了雷声,接着一阵狂风大起,下起

5. 海洋的故事书

《海底两万里》中与尼摩船长有关的两个情节:

1、在珊瑚礁里埋葬船员。

2、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的剑挡住土著人进入“鹦鹉螺”号 。

人物描述

自信,因为他的头在其肩部轮廓所形成的弧线上面高傲般扬着,那双阴郁神态的眼睛冷静沉着地注视着别人。镇定,因为他的皮肤苍白而不红润,说明他性情平和。坚毅,这从他眼眶筋肉的急速收缩就能看出。果敢,因为他的深呼吸就显示出了十分强盛的生命力。

这个人显得很高傲,他那坚定沉着的目光似乎反映出高深的思想。从他的整体形象来看,从其举止和表情的一致来看,按照相面先生的说法,他富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直率性格。

他身材高大,前额开阔,鼻直口方,两手纤细,用手相学术语来说,极富“通感”,也就是说与他高傲而富于情感的心灵相辅相成。可以说,这个人恐怕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最为完美的一类人。尚有一个细微特征,他的两眼,隔得稍开了些,可将一方景色尽收眼底。

这种功能——我后来得到了证实——使他的眼力比尼德·兰高出一倍。当这位陌生人眼盯住一件东西的时候,他总是双眉紧蹙,宽大的眼皮微微闭拢,眼皮包裹着眼珠,因而缩小了视野。他注视着,多么犀利的目光!

扩展资料

人物评析

尼摩船长是《海底两万里》中一个居主要地位的人物。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

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做正义的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凡尔纳借尼摩船长之口谴责了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次大陆的野蛮的扩张行为。

表面看来,尼摩船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尼摩船长所渴望的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人生的自由和幸福。

他曾呐喊过:“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 这是尼摩船长的肺腑之言,如实地道出了他对殖民主义统治的强烈不满,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自由他对肮脏的大陆连“一寸土地也不靠近”。

他在大海下漫游着,生活着,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宁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学成果同他的身躯一起奉献和葬于大海,也不愿为野蛮的殖民统治者服务。凡尔纳塑造的尼摩船长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透过他的个性,可以看到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但到小说结尾,尼摩船长所做的一番事:攻击其他国家的战船并击毁。又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人琢磨不透。

6. 揭秘海洋故事大全

郑和下西洋。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1407年秋,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此次航海时间较长,郑和于1415年回国,分遣船队一年后返回。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等国,并在宝船上设宴招待各国宾朋,代表明成祖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时带回香料等珍品。 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伟业和雄心,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这个故事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提高了明朝的影响力,也有人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害怕他夺位。反正不管怎样,这时候的明朝肯定是最强的。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繁荣昌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