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3-06 19:22   点击:241  编辑:jing 手机版

1. 泉州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

军训一般有14天左右,通常为两周,一般安排在9月开学后。

一般来说,军训是在泉州海洋职业学院校园里进行的,学校会统一找军训的部队,入驻校园,待到军训结束,他们就会一起回到军队里。

在军训的训练过程中,长时间的训练,有的体力比较差的同学,可能会出现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也没有关系。

2. 泉州海洋多少亩

3.5万平方米

学校占地面积1105亩(73.7万平方米),已建设投入使用面积35万平方米,学校是国内同类院校中唯一拥有独立码头、港湾、沙滩、岛屿,并具备开展滩涂登船紧急出航、登岛、荒岛求生、反海盗、海上救生、水下智能装备、海洋工程等优越训练条件的高校。

学校整体实验实训面积达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超1.1亿元;图书馆面积2.3万平方米,拥有教学实验楼7栋,学校宿舍楼10栋,

3. 泉州海洋经济情况

福建省

泉州市,别称鲤城,是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全市共辖4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5个县,总面积11015平方千米[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泉州市常住人口为878.2285万人。

泉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2]泉州是闽南民系城市之一,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方言[3],常住外来人口达204万人。[4]2020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158.6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9]

4. 泉州海洋污染

泉州是福建省的城市。

泉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闽南话为主要方言,并存莆仙话、客家话等多种方言,常住外来人口达204万人。

下面详细介绍:

1、位置境域

泉州位于东经117°25′-119°05′,北纬24°30′-25°56′,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离台湾最近处仅距97海里,距金门最近处仅5.61海里,东西宽153千米,南北长157千米,陆域面积11014.78平方千米(包括金门岛),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08%。

2、地形地貌

泉州市大地构造位于华南褶皱系的东南部,闽东火山断拗带的中南段。构造带均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境内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积分布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两者出露面积约各占一半,从西北往东南侵入岩分布面积增多成为主体。

3、气候

泉州市地处低纬度,东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泉州市气候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气温高,光热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9.5-21.0℃(仅西北部的山区低于18℃)。

扩展资料:

1、植物资源

泉州市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12科903属2201种(包括逸生和归化种),其中蕨类植物42科84属199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0种,被子植物162科804属1982种。

2、矿产资源

泉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46种,地质勘查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8种,非金属矿产18种,水气矿产1种。主要矿产包括:铁、锰、铜、铅、锌、钼、金、银、煤、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

5. 泉州海洋贸易兴起的条件

明神宗圣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建。后废弃,仅剩孤塔,简称万寿塔。

   俗称八里庄塔在南平市樟湖新镇北东方向,浮于闽江水面的白鸽岛上,有一座石塔。凡是从福州坐火车到南平的旅客,在过樟湖境内 时便可看见。

     这石塔是明代初年修建的万寿寺后院的镇塔。万寿寺庙早已荡然无存,而石塔却依然站立着。水口水电站库区形成后,这座石塔象婷婷玉立的“含羞女”一样站立在万波碧浪之中。

    万寿塔是一座石构楼阁式,七层八面空心石塔,高16.3米,塔基周长16米。外部雕饰精美,内部石件粗糙,有石阶直通达塔顶。须弥座八面,浮雕瑞兽仙禽,花卉莲叶等。每角浮雕力士金刚承托。塔面各层佛龛均雕佛像,塔顶无宝葫芦等装饰并有毁损迹象.说起石塔还有一段民间传说。

    相传,樟湖坂紧临闽江而聚居,古早人们主要靠水上行舟放木,捕鱼抓蟹等维持生计。因闽江河道不通畅,常患水灾,人们无法定居安居乐业,各氏族人许多都离群出外谋生,久而久之,樟湖坂萧条贫困。说得是有一位云游长老路经此地,见如此凄凉景地,便与地方一长者谈及地理象数之术。长老说,此处地象为“木排”形。地轻,犹如一木排浮于水面,并随江水日夜漂荡不定。贵地南山高北水低,南端被栓高山,北尾一直在漂摇,故众人不可安居乐业而外求谋生。

     长者问,哪有什么办法改变樟湖坂的地理风水呢?长老说,只要你们在镇北东面山上建寺造塔,“木排”就会稳定而不漂荡,必可消除隐患,数年后这里就可兴旺发达繁华热闹。长者将云游长老一方话说于族人,众人闻风而动。有钱人出钱,有力人出力。一时修寺建塔成了镇上人的一件惊天动地之举。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在塔即将建成的时候,人们正完成了塔顶“宝葫芦”的安放。突然间北面天空乌云黑暗,一股黑风向石塔扑来,刹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黑风一阵掠过,当人们仰望塔顶却不见了“宝葫芦”,顶部还有被损毁迹象。人们四处寻找“宝葫芦”也不见踪影。

       塔已造好可没有塔顶宝葫芦如何是好,于是人们分头向樟湖坂四邻八方索寻,都无果而归。数年后人们发现湄洋中(太平镇杨曾一带)田中有一“宝葫芦”,但人们怎么也不相信,这石雕宝葫芦数百斤重怎么会飞到几十里外的田野中来呢?时过已久人们也无意从老远将它抬到樟湖坂重新安装。就这样,万寿塔始终没有塔顶宝葫芦装饰,并且塔顶石块还有损毁,至今风貌依旧。寺庙建成了,石塔也立了,虽然石塔顶“宝葫芦”被风卷走有些遗憾,但总归了却了人们一桩心愿。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