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封锁岛链
第一岛链就是从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到东南亚的岛链。
之所以叫第一岛链,是1951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站在美国面向东亚在地图上看到的一条用来封锁遏制中苏朝越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防线。从第一岛链向美国本土依次构建了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
实际上,早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依托早已占领的琉球群岛和台湾,相继在太平洋上建立了三条岛链。1931年到1942年4月,日本占领了第一岛链。首先于1931年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7年入侵中国全境。1940年进入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1941年12月入侵香港、马来亚、新加坡、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建立了第一岛链的稳固根据地。在此基础上,1942年3月占领安达曼群岛、歼灭Z舰队,空袭锡兰和印度,横扫印度洋。日本一度曾打算占领印度洋沿岸国家,后受美国大黄蜂号航母的牵制而重返太平洋。
2. 如何突破三大岛链的封锁
岛链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與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東岸,对蘇聯、中國等共產国家形成威慑之势。 第一岛链是指花綵列島中,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它位于第一岛链的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也有了与“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远洋的便捷之路。 “第一岛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冷战产物。1951年,美国人为地勾画了北至日本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所谓“第一岛链”,用以围堵“红色国家”。冷战结束后,围堵的目标由前苏联开始转向中国。 第二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延至哈马黑拉群岛。
3. 美国封锁第一岛链
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中南半岛,把中俄与太平洋隔离,朝鲜半岛又将中俄海域分隔。这就是第一岛链,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4. 美国的岛链封锁
岛链一词其实创立很早,是作为地理名词而存在的,指在海上呈链状存在的岛屿群,如阿留申群岛。但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为了在东亚封锁制衡苏联和中国,提出了“岛链”的新概念。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提出来的地缘战略思想。
所谓岛链的军事意义,就是围堵东亚出海的海岸线,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威慑,50年代初期的中国,国内尚一穷二白,军事实力不足以使得美国侧目,虽然在半岛战役中取得胜利,但在美国人眼里更大的敌人还是虎视眈眈的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将军麦克阿瑟就十分重视岛链,称赞岛链将会成为未来美军“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并在50年代初正式建立所谓的“第一岛链”,剑指东亚。
5. 我国如何突破美国的岛链封锁战略
所谓的“岛链理论”原本是冷战时期美国地缘战略理论的产物,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于1951年首次提出,企图是:利用西太平洋一些特殊岛群战略地理位置达成三项战略目的:
一是,在和平时期形成战略威慑能力,扼杀封锁当时的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二是平时作为前哨阵地,实施情报、侦查、监视、训练、适应环境等任务;
三是战时作为作战支前力量,为后续打击赢得时间和空间,并为海上封锁作战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