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发布海洋战略(中国海洋战略空间)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3-01-29 23:29   点击:147  编辑:jing 手机版

1. 中国海洋战略空间

深海安全是指和平探索和利用国际海底区域,增强安全进出、科学考察、开发利用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我国在外层空间、国际海底区域和极地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

海洋是世界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深海油气资源、可燃冰、砂矿等等,储量之大远超当今人类需求。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深海作为未来战争的战略基点,成为各国明争暗斗的新焦点。

为什么深海安全如此重要?

由于全球海洋90%的海域水深大于1000米,而海洋面积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因此,深海海域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5%。

迄今为止,人类对海洋空间的认知仅有5%左右,余下的未知空间基本上都是深海。

深海区域蕴含着丰富的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深海中的镍、钴、锰等金属以及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一旦实现开采便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同时深海温差能对于缓解能源紧张,以及深海生物对于医药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深海安全首先是开发经营安全的问题。对于人类而言,深海虽然意义重大,但风险也同样巨大。一旦大规模开发,作业安全、平台安全、环境安全和人员安全等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就会涌现。

深海战略竞争是另一大亟需重视的安全问题。深海空间由于通透性差、压力变化大、水文特性复杂等特点使其难以感知,易实现军事行动的隐蔽性和攻击的突然性,其军事价值正在被各国挖掘。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

随着深海作战技术的出现,深海战场作战将向全维度、全时段和非对称的作战样式转变,将影响国际海洋战略格局。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深海安全呢?

对于深海安全的保护,可能更多的是国家层面上的研发深海军事装备,制定深海规则等。

但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保护深海安全,比如不破坏海洋的生态,发现威胁我国海洋安全的行为及时举报等。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对于国家安全的保护,不止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这一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升国家安全观念,参与到国家安全保护中去。

维护国家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提高国家安全法治意识刻不容缓。希望新时代青少年能了解深海安全相关知识,探索海底深处的秘密,为维护深海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

第一点:建立完善高效快速的海上反应准军事单位,以海监、渔政、海事等为雏形组成中国海洋海岸警卫队,维护国家海洋领土主权完整。这个提案已在今年的两会通过!

第二点:逐年加大海军的军费投入,提升海军的军事装备,加强海军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应对海上突发军事冲突的能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军事船舶工业,从而整体迈向蓝水海军!

第三点: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不断延伸,海上贸易的进出口大量增加,为了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海外中国公民的权益,以海军为主,警卫队为辅的海洋全海域的定期监管维护!

3. 海洋战略研究

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当学术界90年代中期仍然在热烈讨论我国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关系时,1977年11月中国海洋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最早成立了专门从事海洋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一一海洋文化研究所。

主要研究领域有海洋历史与文化遗产,沿海城市与区域变迁,海疆史地与中外关系,海洋文艺与产业发展。

海洋文化研究所的成立,无疑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开起了名正言顺的先例。

很多人对海洋的认知很浅,殊不知海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蓝色国土资源,是我国海洋战略的组成部分。我国社会各界很多人都需要补上海洋启蒙这一课,尤其是树立海洋国土意识,而培育全民族海洋意识首先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开展海洋研学旅行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

海洋研学

但20多年过去,对于海洋文化研究、进步与发展应该说是漫长的20多年,因为这些年海洋文化也时常被传媒提及或写进相关文件,但海洋文化的研究、进步与教育现状却一直不容乐观。

在教育部等11部门的指导之下,研学旅行教育势在必行,面对新时代、新海洋、新文化的新的历史形式下,提升海洋文化对研学教育的指导同样迫在眉睫。

一、关于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应该是一种主题教育活动,其研究与成人的研究显然不同。

我们看重的不是学生通过研究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是让他们对研究对象的自然性、社会性、习俗、文化亲密接触,产生了解,感知历史、社会、自然的多样性,挖掘自身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而传承该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中学

学中做

二、海洋研学教育意义与目的

研老师认为:海洋研学教育同样应该与国内教育实际和国情教育实际相结合,应该追求知与行、学与用、美与善、物质与精神相融合贯通的思想。

遵循叶圣陶先生"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的教育理念,遵循小学生体现"玩学(兴趣)"、中学生体现"行学(态度)"、高中体现“思学(精神)"的人之天性,寓教于广泛性与社会性意义,力求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寓教于思三统一的目的。

三、海洋研学教育宗旨

海洋研学必须坚持海洋研学与国内海洋文化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科普教育实际与现状相结合,有的放矢,创新发展。摈弃与意识教育无关,与传统教育无关的东西,克服居高临下直接格式化的误导,强化建设海洋强国主旨意识。

同时海洋研学教育要警惕游学教育格式化,避免流于形式,流于滥用,流于商业化,最终导致受研学者在本土找不到生存的意义,而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破坏性教育。

海洋研学必须坚持教育宗旨:海洋教育,中国时代,中国文化、中国主题。

四、海洋研学教育理念

文化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是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的代表,是历史归宿感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石。

什么是文化?作家梁晓声说的好: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什么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即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涵盖自然海洋与人文海洋两大部分,其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自然海洋指海洋科学知识、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与应用、海洋与海岸自然风光;人文海洋指海洋历史、信仰、文物、考古、收藏、博览、文学、书画、艺术、民俗和与海洋有关的古城、古村落、古遗址等人文景观。

生命缘于海洋,因而人类因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以海洋文化理念为指导,在海洋研学教育中对自然与人文应坚持科学与文化的统一,文化与传统的统一,传统与社会的统一,社会与精神的统一,力求全方位表现与传播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讲述好中国海洋器物文化层面对自然海洋认知的科学精神与实践的萌动;人文方面的衣食住行、语言习俗等。制度文化层面对自然海洋认知的科学思想萌芽、技术发明、舟楫之便、渔盐之利;人文方面的语言文字、渔家生活方式、社会与经济结构(古村落)、村规民约等。精神文化层面人对自然海洋的科学认识、科学实践、科学研究与发现等;人文方面的海洋观念、思想、意识、心态,文学艺术等。

发挥海洋文化引领作用与指导意义是世界海洋世纪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海洋研学教育的文化生命力将决定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时代,通俗、快捷、有趣更需要海洋意识教育与科普教育的普及、推广、创新和提升,而科普文化化,文化故事化将成为社会化的必然选择。

海洋研学教育理念:请老师走下讲台下海,让海洋知识走进生活。

4. 海洋战略规划

在全球8大海峡群中,又有16个最为重要的航道咽喉点 大西洋有7条: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航道、佛罗里达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好望角航线、巴拿马运河、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 地中海有两条: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运河; 印度洋有两条:霍尔木兹海峡和曼德海峡 亚洲占了5条。其中3条在东南亚,1条在东北亚,1条在太平洋东北海域。它们分别是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朝鲜海峡和太平洋上通过阿拉斯加湾的北航线。

5. 全球海洋战略

提高人们海洋保护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1.增强海洋国土意识。

海洋也是国家领土(领海)。海南省管辖的海域面积约200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海洋省。南海范围内的海岸带、海岛土地及其地下资源、海岛上层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水文气候资源、海域中的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资源、海水及其化学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底文物及其他遗弃物等都是国家国土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2.增强海洋经济意识。

自古以来,海洋就是一种经济载体。当今世界海洋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既是世界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又是未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因此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

3.增强海洋资源意识。

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在陆地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人类已经把未来的资源寄希望于海洋。因此,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增强海洋环境意识。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海洋环境的特点、海洋环境的重要性、海洋环境的保护等,海洋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环境。

5.增强海洋安全意识。

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全就不能发展。  不仅要树立"寸海不能相让"的意识,而且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的经营管理都必须有安全保障。

  1.强化海洋意识是国家振兴的战略需要,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着力点。海洋意识是确立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思想基石。海洋意识既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向海洋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成国家和民族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建设海洋强国,必须从树立海洋意识开始。

  2.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是国家海洋科学决策的需要。受传统海洋意识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重陆轻海、陆海分离发展的思想,民众缺乏海洋意识,导致海洋发展粗放式经营的多、精细型经营的少。

  3.增强海洋意识是国家海洋软实力建设的需要。海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它主要表现在海洋文化价值观的吸引力、海洋政策和管理机制的吸引力、国民的整体形象等方面。

  4.增强海洋意识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需要。海洋是人类文明生存和发展的最后家园。目前,资源不足、人口膨胀和环境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大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必须科学有效地开发海洋资源。要想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海洋,前提是具备科学的海洋意识。

  5.增强海洋意识是建设海南国际旅让海洋意识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什么是海洋意识---五大构成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五大需要| 建言"一带一路"|.

  游岛的需要。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我们以开阔的视野走向世界,而海洋意识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洋省,必须要有开发、利用海洋的观念。

  我国公民海洋意识的薄弱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比如,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但对于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则知者甚少。在印制中国地图时,南海诸岛往往不与其他国土一起标示出来,而是压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国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反映传统大陆农业历史和文化的题材很多,反映民族海洋文化历史精神的题材却很少。甚至连中小学教育课本中反映海洋题材的内容也少得可怜。这和我们缺少对海洋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有关。

鉴于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坚决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而海南应该走在前,做在前。

  1.海洋教育。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如果在孩子的头脑中印下了深刻的海洋意识,整个民族的海洋意识就能得到普及。

  因此,依托公民教育,在孩子的知识体系中增添丰富的海洋知识,是普及、提高公民海洋意识的重中之重。对孩子进行海洋意识灌输应讲究阶段性、层次性、连贯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层次中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教育。

  依据我省的现实情况,中小学的海洋意识教育可以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增加南海知识的教材,突出对 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以及南海诸岛的介绍,形成新的"海洋国土"观。将中国领海的面积、权益、能源、矿产等作为重要讲授内容,尤其要强调南海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思考海洋对中华民族崛起的特殊重要性,形成新的海洋经济观、海洋权益观、海洋政治观、海洋发展观等。

  在高等教育中,可以加强与海洋相关的专业和学科,设立专门的海洋通识课,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系统讲授关于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权益、海洋立法、海洋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并进行严格考核。在大学生中重点介绍南海问题的现状,强化海洋权益意识,启发学生认识到建立强大海防、建设强大海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形成新的海洋军事观。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级海洋管理人才的要求已十分迫切。建立起海洋综合人才和专家的培养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可以委托国内外的机构培养高级海洋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省内高校也应该设立相关的专业机构,培养高级海洋管理人才。

南海问题涉及科技、经济、军事、外交等各领域,专业性强,加强高校海洋综合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海洋综合人才迫在眉睫。

  2.海洋宣传。要加强广大民众的海洋意识,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与媒体的通力合作,传播海洋知识、海洋信息。此外,还要繁荣海洋文学和海洋影视,通过大量的海洋文学作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海洋意识。

  海洋文学和海洋影视,是以海洋为题材、背景或根据在海上的体验写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实践表明,海洋文学和海洋影视的繁荣有利于进行海洋宣传,会大大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识。

  可以组织一些省内外的作家,创作一些以南海渔民、下南洋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拍摄一些南海诸岛的纪录片和以南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宣传海洋还可以出版一批介绍南海的通俗读物,方便普通群众对海洋知识的了解。目前,在国内市面上介绍南海历史、地理、文化的通俗读物很少,这与世界其他的海洋大国如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有很大的差距,应尽快出版一批介绍南海的通俗读物,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让民众认识南海、了解南海,增强对南海的情感,从而增强普通群众的海洋意识。

  3.海洋研究。世界各大国对于海洋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视的。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很薄弱。海洋研究是海洋教育和海洋宣传的基础,因此也是海洋意识的根基。所以,省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大力开展与海洋有关的各类科学研究,努力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科研成果。

  海洋研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海洋历史文化的研究,包括近现代南海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渔业、渔政、航运、海滩、海岛开发事业及相关人物的作用和事迹。

这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海洋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我们应该依据海南的现实情况,大力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对资料和史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及分析,抢救性地收集整理民间有关海洋生产、生活、民俗、传统文化的各种资料来加强及补充考证历史,再现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和史料在逐渐散失,比如对海南疍民的研究等,如不加紧收集和整理,日后再想研究就困难了。

  4.海洋旅游。当代旅游已成为人们健身益智的一种方式。在旅游的过程中亲近自然、增长知识、学习文化,已成为游客的主要目的。这就使海洋旅游成为提升海洋意识的一种途径。

海洋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已不能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海南完全有条件在推广海洋旅游方面做到世界一流水平。应当积极论证,加快推进西沙旅游等海岛旅游路线,加大南海海洋科学考察和南海水下考古的力度,建设专门的南海博物馆,除了展示南海的自然风光和水产等项目外,还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来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5.海洋管理。民众的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往往与政府的政策导向关系密切。

一般地讲,政府越是重视的事情,公民就越是重视。国家的海洋战略和海洋管理,并不单是政府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当国家强化海洋管理的时候,民众就会关注海洋。

政府加强海洋管理的办法有很多,比如提高海洋管理部门的行政级别,增加编制和投入,加快海洋地方立法,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积极防治海洋环境污染,规范管理海洋渔业生产,加强海事监管和海洋边界工作等。

6. 中国海洋发展大战略

为体现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在实现对海洋资源合理有效开发的同时,改善海洋生态系统的质量,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

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争取海洋经济增加值的最大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保持海洋生物资源的理性化捕获,使之与海洋生物自生产能力冲突最小化,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保持海洋不可再生资源的有计划开采。

3、保护海洋资源最优化发挥其功能,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为旅游和娱乐留下发展空间。开发中应从长计议,科学规划微观领域的功能,对其各功能进行优劣分析和机会成本分析,确定其最优化功能,同时兼顾其它功能的开发。对暂时或短时间内不能开发的功能,应确保其开发空间,杜绝无意识破坏行为。

4、海陆一体化开发,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相互促进的,要根据海陆一体化的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国土开发区。

5、开发与保护协调一致。开发与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节制开发欲望,采取”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才能保证资源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开发利用。为此必须控制海洋污染。其目标包括研究开发和推广清洁技术,大力提倡绿色产品生产,限制某些特定的污水污物,限制排污总量、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等,以使海洋环境持久地发挥其各项功能。

6、保护人类平等享有海洋资源的权益。海洋为全人类亿共同拥有,对于海洋共同财产的开发不能无偿使用。要通过资产化管理的方式,对海洋资源的捕获成果收取适当的资源税并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全社会的平等享有权利。

7、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引导性的统一的海洋开发政策,逐步完善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协调工作,建立沿海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实现对海洋资源的法制化、资产化管理。

总之,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的在于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海洋开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发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