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一号c卫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共发射四颗海洋水色卫星,分行别是海洋一号A,海洋一号B,海洋一号C,海洋一号D。 2. 海洋一号c卫星轨道高度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B卫星星上载荷同样为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与海洋一号A卫星相比,B卫星的观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海洋一号B卫星在轨运行的稳定与可靠,其实际在轨寿命达到了9年零10个月,也因此成为我国小卫星领域有名的“寿星”。 3. 海洋一号c卫星传感器卫星雷达高度计是一种通过发射雷达微波脉冲并接收其海面回波信号进行海洋观测的微波传感器。雷达高度计通过微波脉冲从卫星到海表面路径的时间延迟来计算卫星到海表面的距离,基于微波回波信号波形与后向散射特征提取海浪有效波高和海面风速。基于卫星雷达高度计的测量的卫星到海面的距离,结合卫星高度计轨道高度和各种距离校正值,计算得到海面相对于地球参考椭球的高度,即海面高度数据,也就是卫星高度计测高数据。卫星雷达高度计仅能获取卫星星下轨迹上的海面特征信息,其沿轨观测空间分辨率约为7km,卫星轨道间距与其重访周期有关,一般为几十公里到数百公里,因此卫星雷达高度计海面观测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不规则的特点。 卫星雷达高度计观测得到的海面高度数据,可用于海洋中尺度涡、大洋环流、潮汐和海平面变化等的研究,同时可为海洋数值模式提供输入数据。用于海洋中尺度涡、大洋环流和海平面变化研究以及海洋数值模式输入数据的海面高度数据需是时空分布规则的网格数据,而卫星高度计的观测数据为时空不均匀不规则的数据。hy-2系列卫星高度计的测高数据是时空分布不规则不均匀的, 4. 发射海洋一号c星2020年 中国航天再一次开启“超级模式” 完成39次航天发射(35次成功、4次失利) ▲中国航天2020,向上的力量( 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集锦) 成功实施了以嫦娥五号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为代表的航天任务,一系列航天重大事件有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引发全球关注。 ▲我们的太空 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喜报合集 中国航天 2020年发射清单 发射时间:2020年1月7日23时2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 发射时间:2020年1月15日10时5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宽幅01星、NUSat-07/08、天启星座05星 发射时间:2020年1月16日11时02分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 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银河航天5G试验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2月20日5时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新技术试验卫星C/D/E/F 发射时间:2020年3月9日19时55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3月16日 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技术试验六号 状态: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3月24日11时4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4月9日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PALAPA-N1卫星 状态: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5月5日18时0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 发射时间:2020年5月12日9时16分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行云二号01、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5月30日4时1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H星 发射时间:2020年5月31日16时5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2星、和德四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11日2时3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海洋一号D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17日15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3星、和德五号卫星、皮星三号A星 发射时间: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3日11时10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多模卫星、西柏坡号科普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5日7时44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试验六号02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9日20时1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亚太6D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7月10日 运载火箭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2E星、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2星 状态: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中国航天 发射时间:2020年7月25日11时1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资源三号03星、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天启星座一零星 发射时间:2020年8月6日12时01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4星、清华科学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8月23日10时2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九号05星、多功能试验卫星、天拓五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4日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发射时间:2020年9月7日13时57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一号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12日 运载火箭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2C星 状态:发射任务失利 发射时间:2020年9月15日9时2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区域:黄海海域 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3C-1组3颗视频成像模式卫星、6颗推扫成像模式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21日13时40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海洋二号C星 发射时间:2020年9月27日11时23分 运载火箭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环境减灾二号A、B星 发射时间:2020年10月12日0时57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三号卫星 发射时间:2020年10月26日23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遥感30号07组A、B、C星和天启星座06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6日11时19分 运载火箭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NewSat9-18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卫星、北航空事卫星一号、八一03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7日15时12分 运载火箭 :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天启星座十一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12日23时59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天通一号02星 发射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 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嫦娥五号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6日11时58分 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高分十四号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10日4时14分 运载火箭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发射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搭载: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双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 运载火箭 :长征八号 运载火箭 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 搭载:新技术试验七号卫星、海丝一号卫星、元光号卫星、天启星座08号星、智慧一号A星 发射时间:2020年12月27日23时44分 5. 海洋一号c卫星发射的意义1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 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金永平 摄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 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2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6 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 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 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8 中老铁路建成通车 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 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 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 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 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 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 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 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 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此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外,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6. 海洋二号c卫星1“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 “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 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2 “海牛Ⅱ号”下钻231米 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 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 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 金永平 摄 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 “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 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 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 3 “深海一号”海中送气 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 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 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 “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4 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 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 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 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 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2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5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 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 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 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 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 “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 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 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 6 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 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 7 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 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 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 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 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 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8 中老铁路建成通车 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 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 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 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 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 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 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 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 9 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 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 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 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 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 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 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 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此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此外,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7. 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海丝一号卫星是国内首颗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百公斤级(整星<185㎏)、1米分辨率、C波段商业SAR遥感卫星,可以穿透云层,不受时间和恶劣条件限制,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二维高分辨雷达数据 ,将为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遥感反演、海洋灾害监测、洪水监测和地表形变分析等提供支持。 8. 海洋一号c卫星 分辨率常用的国产卫星有: 高分系列卫星: 高分1号、二号、四号、六号卫星(GF1,2,4,6):光学遥感卫星; 高分三号(GF3):雷达卫星; 高分五号(GF5):高光谱卫星; 高分七号(GF7):空间立体测绘卫星。 资源系列卫星: 资源一号卫星:又称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资源二号卫星:传输型遥感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民用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 此外还有风云系列卫星,海洋系列卫星,环境卫星,遥感系列卫星等。 |
海洋吃水草的鱼(会吃水草的观赏鱼) |
2024-04-19
|
查看详情 >> |
海洋食品营养基础知识(海洋食品营养基础知识培训) |
2024-03-16
|
查看详情 >> |
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是什么 |
2023-03-21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