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海洋工程 >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是核心期刊吗)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是核心期刊吗)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2-30 05:34 点击:94 编辑:admin

1.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是核心期刊吗

您好,海洋类核心期刊在08年为核心期刊,目前已经不是了。目前这些是海洋学核心期刊的名称1.海洋学报2.海洋与湖沼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5.热带海洋学报4.海洋科学进展6.海洋通报9.海洋科学7.海洋工程8.海洋环境科学10.海洋预报11.海洋学研究12.海洋技术13.海洋湖沼通报具体的排名没有。

2.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怎么样

是国企,该公司隶属中国华西村集团,专业从事海洋油气工程。

公司成立于2010年03月10日,注册地位于江阴市香山路29号(华西金融楼),法定代表人为高明。

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水路普通货物运输;国内船舶管理业务。一般项目:工程管理服务;海洋工程关键配套系统开发;打捞服务;机械设备租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海洋工程平台装备制造等。

3.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的现状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是一门专科专业,属于装备制造大类中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基本修业年限为三年。专业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安装、船舶管系放样等基本知识,具备轮机生产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杂志

对于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中国来说,具备深海探测能力,意义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鳖”是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和“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探索深海的努力从未停歇。“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深海海底,“科学”号首次实现我国深远海探测的“多兵种作战”,“探索一号”使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为我国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到达深海才能真正了解海洋

海洋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对海洋却知之甚少。

“现在大概只了解了5%的海洋。”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700~3800米,如果不能到达深海,是没法真正了解海洋的。”

因此,一个能够探测深海的移动平台至关重要。2012年,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应运而生。

作为国家开展深远海综合科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不是一条普通的船,而是一座“海上移动实验室”。孙松表示,不同于一般的设备研发,“科学”号实现了科考船与考察设备之间的高度契合、船舶操控和海洋探测一体化、船载设备的性能与科学探测目标一致,做到能用、好用、系列配套、综合配套,不单纯强求单项指标的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

英国《自然》杂志曾两次跟踪报道“科学”号,称“中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深海研究的能力”,“‘科学’号对西太平洋的大规模综合考察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又一个创举”。

“下一步,我们要自主研发进行设备更新换代,更多的还要科学思维的转变,发挥中科院得天独厚的综合性优势,与相关研究所进行海洋领域更加密切的合作,共同发展。”孙松说。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日前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启动会上所说:“深海本没有路,我们无须跟踪,我们就是道路。”

从集成创新迈向自主创新

2012年,承载着中国人深蓝梦想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冲击7000米,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的名字。

中国用1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50年走过的路。作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不仅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而且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分别研制的控制系统与声学系统,是支撑“蛟龙”号实现深海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高速水声通信、精细地形测绘、安全系统控制等功能的关键系统,实现了“蛟龙”号三大国际领先技术优势中的两项。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于海斌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称,控制系统在“蛟龙”号2018年的技术升级改造工作中运行状态良好,将在明年1月具备海试条件。

有了第一步,才能迈出第二步。作为“蛟龙”号的兄弟,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最大的不同是实现95%以上国产化。

“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在‘深海勇士’号中同样发挥了‘最强大脑’的作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于海斌说。

从7000米到4500米,这不是走回头路,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刘心成告诉《中国科学报》,“深海勇士”号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降低了运维成本,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向世界海洋最深处进军

4500米并不是我国自主研制潜器的最终目标。我国已经部署了11000米大深度项目,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由于有了‘深海勇士’号的技术积累,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十大核心技术全部攻克,正在进行分机制造、联调试验,预计明年上半年陆续完成各个部件的制造、联调和分项试验,随后将进入总装阶段。”刘心成相信,中国人有望在“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到达世界海洋最深处。

事实上,早在3年前,我国深海科考已经进入了万米时代。

2016年,中科院深海所组织中科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多型设备突破万米深度,获取大量万米深渊生物和环境样品,标志着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

当时,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斗”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下潜深度达到了108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此外,由该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7000米级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6329米,打破了此前由美国保持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世界纪录。

刘心成表示,在2016—2018年的3次深渊科考中,我国国产装备46次下到万米深度,获得深海生物、微生物、沉积物、水体等的样品、数据和视频,丰硕的科考成果为深渊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证明中国有能力引领世界深海深渊的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

可以预见,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再次创造新的“中国深度”。

5.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好投吗

西工大海洋工程与技术还是不错的,海洋工程与技术为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专业。为适应我国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的战略需求而设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专业;面向海洋平台设计及建造、海洋装备的设计及制造、海洋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发、深海资源开采及利用、空天地海一体化组网、海洋无人系统等重要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海洋工程与海洋技术专门知识,具有海洋工程装备及设施的设计与建造、海洋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6.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杂志周守为

中国石油石化系统共有院士46名(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永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毛炳权: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王玉普: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工程管理专家王基铭: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管理专家王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开采专家田在艺: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关兴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孙龙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天然气开发专家何鸣元: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装备专家李大东: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李庆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球物理勘探专家李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李鹤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管工程专家杨启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学工程专家汪燮卿: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化工专家沈忠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钻井专家苏义脑: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工程专家邱中建: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陈俊武: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周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专家罗平亚: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工程专家侯芙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及石油化工专家侯祥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胡文瑞: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田开发工程管理专家胡见义: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胡永康: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炼制专家徐承恩:中国工程院院士,炼油工艺设计专家翁文波: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球物理专家袁士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专家袁晴棠: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贾承造: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专家郭尚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生物力学和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顾心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机械专家康玉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球勘探专家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曾恒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工程专家童宪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油田开发专家童晓光: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舒兴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化工专家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化纤工程技术专家韩大匡: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专家翟光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戴金星: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专家

7.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期刊每月几号

海洋开发与管理》杂志1984年创刊,创刊时为季刊,2001年改为双月刊,2008年改为月刊,迄今为止已出版154期,作者队伍以及读者群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涉海领域,现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是国家海洋局主管的海洋界唯一的综合性期刊。

经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海洋开发与管理》陆续加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检索机构。全刊每年平均发文量约250篇,其中各类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约占41.2%。这些高水平文章刊发,充分反映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同时,扩大了期刊的发行量,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树立了期刊品牌形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