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说明在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海洋,生活着很多的远古海洋生物,但由于地壳运动,长久的地质演变使得这里演变成了山峰,海洋生物死后遗体经漫长时间成为了化石。 2. 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有哪些是的是真的,有证据表明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以前是汪洋大海吗? 是的,这是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发现了鱼龙化石。鱼龙是生活在2亿年前的远古海洋生物。它的化石可以出现在喜马拉雅地区,充分证明这里以前是海洋。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 原来地球上有6个大板块。珠峰坐着的地区正好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地带。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相撞,开始在边境互相挤压。因此地壳慢慢隆起,逃离海平面,逐渐上升,形成今天高高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最高的山峰。 3. 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喜马拉雅山的水晶粉盐就是藏红盐。喜马拉雅水晶盐含氯化纳98%以上, 其余元素包括铁、钙、镁、钾、铝、锌、镓、硅等等数十种人体所需矿物质,是名副其实的“盐中之王”。 盐在自然界大量存在,特别是在海洋里,海洋覆盖了70%的地球表面,然而,海洋现在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处理场,被一些像镉、砷、汞这样的重金属所污染,由于毒素也有其自身的毒性以及自由的不和谐波振频率,对我们的人体是有害的。所以今天的海盐不像以前那样对人体健康有积极效果。幸运的是,地球上还是存在着有足够纯度的盐,它们是亿万年前太阳蒸干了远古的海水后而形成的。天然的水晶盐经过几百万年地下挤压后才被发现挖掘出来的。 这种地壳内部的挤压就是形成这种水晶盐构成的原因。挤压强度越大,形成水晶结构就越完美,并且正是由于其内在的分子结构才形成盐石最完美的细腻质地。约2亿8千万年前,比最早的恐龙时代还要早四千万年,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曾经是一片海洋, 后经过沧桑变幻,地壳变动,这片海洋消失了,耸立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 曾经的残留的海水则深藏在地下约600米,经过亿年的挤压与高温,将地底的矿物与海盐结合形成盐的化石, 这就是喜马拉雅矿盐。 4. 常见的海洋生物化石1st.中国云南玉溪澄江古生物群 2nd.加拿大伯吉斯页岩古生物群 3rd.澳大利亚伊卡蒂那古生物群 说得多不如说得准确,寥寥几个字,一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澄江化石遗址位于云南省的山地丘陵地区,占地512公顷,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寒武纪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群,展现了门类广泛的无脊椎生命体的硬组织及软组织的解剖构造。澄江化石群记录了早期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遗址地至少保存了16种生物门类和诸多神秘的种群以及其他196个物种,它们是5.3亿年前地球生物大爆炸的证据,几乎今天地球上所有的主要动物群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5.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喜马拉雅山脉是我国最高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峻的山脉。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雅鲁藏布江的急转弯处,全长约2500公里,宽约200-350公里,主脉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的边境。可是,你想到过吗?这样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竟是从海底升起来的。 自然界的历程总会留下自己的踪迹,从海底升起的泥沙、岩石中埋藏的海生生物化石,仿佛大海的“脚印”,风雨和流水侵蚀着山地,也留下了自然历史的“里程碑”。 我国科学工作者分析了在珠穆朗玛峰等地区找到的岩石,发现这种岩石是由海底碎石泥沙沉积形成的。 在这些岩层中,还找出了曾经生活在浅海中的动植物化石,如三叶虫、腕足类、舌羊齿、海藻等,这些都是喜马拉雅古海的踪迹,是喜马拉雅山脉从沧海变为高山的有力证据。古海怎么会变成高山,是什么力量完成了这项巨大的工程呢? 有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学说,叫做“大陆漂移说”。 他们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层不是一整块,而是分成若干大块,叫做板块。 这些板块,就像悬浮在地幔软流层上的“木筏”,是可以漂移的。 按照这种学说,亚洲大陆是一个板块,南亚次大陆也是一个板块。在距今大约3千万年前,由于南边印度洋下面软流层的活动,引起洋底扩张,使南亚次大陆板块逐渐北移,最后和亚洲大陆板块相撞。 处在这两大板块之间的喜马拉雅古海受挤,被猛烈抬升,于是沧海变成了高山。 在地质历史上,地壳的这次强烈造山运动,就叫喜马拉雅运动。 地壳变化是缓慢的,地质历史是漫长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虽然发生在3千万年前,可是,它还是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次,所以,喜马拉雅山脉从“年龄”来说,实在是世界群山中的“小弟弟”。现在,喜马拉雅山仍处在缓慢上升的过程中,“小弟弟”还在不断“长高”呢! 6. 岩石中有古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动物化石,通常是动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长时间没有腐烂,然后经过地质作用所变成的石头,但这一些石头保留了动物的形状特征。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动物化石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7. 科学家在多少年前的生物化石中发现只有海洋生物奥陶纪时期的海洋生物是现代动物的最早祖先。珊瑚和叫做星状动物的古老海星生长在洋底。海底的带壳动物包括与现代牡蛎有关的软体动物、看起来与软体动物相似的腕足动物和外壳卷曲的腹足动物。头足类——现生鱿鱼的堂兄弟——快速游过海底搜寻猎物。但最大的新出现的动物是像萨卡班巴鱼这样的无颌类。 无颌类,例如发观于南美的萨卡班巴鱼,是地球上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这一对期仍然没有任何动物种类生活在陆地上。 ·鱼类 最早的鱼类是无颌类。它们没有上下颌,嘴很宽,头的边缘长着奇怪的骨板。也许这些骨板是发电器官,用来感觉距离或电击捕食动物。无颌类的摄食方法是将含有微小动物和沉积物的水吸入口中。它们可能是尾巴向上在海底游泳。 ·三叶虫 奥陶纪海洋里生活着500多种三叶虫。这虽然没有寒武纪时期的种类多,但其数量仍是巨大的。这是今天三叶虫化石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三叶虫化石很容易找到,这不仅因为它们数量大,而且因为它们定期脱去外壳。随着动物的生长,外壳落入古海底,常常被掩埋,变成化石。从俄罗斯到摩洛哥到美国,在世界各地的海相岩石中已发现了几千种不同的三叶虫。有的长着长刺来抵御捕食动物,有的将眼睛长在长柄上,这样当它们埋在泥沙里的时候仍能看见外面。 三叶虫能够在海底游泳或爬行。但它们防御捕食动物的方法可能像今天的犰狳一样,将带壳的身体蜷缩成球状。我们知道三叶虫被其他海洋生物捕食,因为我们经常发现三叶虫化石上有被咬的痕迹。有颌鱼类的兴起可能促使许多三叶虫绝灭。但有些三叶虫一直生存到2.51亿年前的最大绝灭性灾难发生的时候。 ·笔石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笔石是一类微小的蠕虫状生物,它们像今天的珊瑚虫一样群体生活。整个笔石群体仅有5厘米长,它们漂流在海面上,吃浮游生物,和今天鲸类所吃的大量微小海洋生物是一样的。笔石对于科学家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们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是逐渐变化的。科学家能够根据共同发现的笔石的种类判定其他海洋生物化石的年龄。 ·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分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腕足类乍看起来很像双壳类,但和它并没有多大关系它们壳的大小和曲线都不相同。腕足类的铰合部喙,以肉柄固着。腕足类现在比较稀少,但在5亿年至4.5亿年前,它们远比双壳类常见。 ·鹦鹉螺 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部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珊瑚 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由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大发展,在前寒武纪时非常繁盛的叠层石在奥陶纪时急剧衰落。 ·其他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8. 海洋生物化石是怎样形成的两亿年前三叠纪,贵州属于“沿海开放地区”,当然会有各种海洋生物栖息,形成化石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明了我国贵州很有可能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根据地理专家表示,该地域可以排除地壳运动和板块运动,所以说,这些化石并不是被推移来的,很有可能这里在远古时期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
海洋吃水草的鱼(会吃水草的观赏鱼) |
2024-04-19
|
查看详情 >> |
海洋食品营养基础知识(海洋食品营养基础知识培训) |
2024-03-16
|
查看详情 >> |
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是什么 |
2023-03-21
|
查看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