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app 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动力,是船舶行业最大门户分类网站
全国: | 上海:
水上物流产品分类
主页 > 船员招聘 > 船舶海工 > 节丸轮集装箱船(日本丸号帆船)
节丸轮集装箱船(日本丸号帆船)
来源:www.ascsdubai.com    时间:2022-11-21 04:16    点击:181   编辑:admin

1. 日本丸号帆船

披萨像一张馅在外边饼、还像一张上边浇了烧菜的饼、最典型的就是“打卤馕”

圆圆的披萨像朝阳一样美丽。

披萨:薄底,看起来像烙饼,吃起来更像。

披萨闻起来像臭鼬,吃起来像篱笆碎末。

长长的披萨像一艘帆船。

披萨,就像一颗 开心丸,不但能饱肚子,也能饱心,纵使心情多么郁闷、伤心或生 气,只要尝一口什么都会忘。

2. 日本丸号帆船资料

你所指的应该是有“中国百慕大”之称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  老爷庙水域位于鄱阳湖区的江西都昌县,在湖东岸山边有一座庙宇称作老爷庙,水域由此得名。千百年来,这片水域一直是一个谜,在这里神秘失踪的船只不计其数,甚至有载重2000多吨的大船在此沉没,江西省九江市海事部门以及都昌县志有关记载显示,仅在1985年8月3日一天,就有13艘船只在此接连失事,这在世界沉船史上也是罕见。因此这片水域又被冠于“中国百慕大”的称号。 为了探寻这片水域的奥秘,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它的研究,可都未有结果。最近,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再次迎来了一次解密的机遇。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被确定为国家水下文物普查试点。从今年11月开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利用目前鄱阳湖枯水季节,开展对鄱阳湖区大规模的水下专项科学考察,而老爷庙水域则是此次科考的一个重点。  在本次科考中,专家们希望寻找一些鄱阳湖中的沉船或者其他水下文物,为揭开老爷庙水域的船舶失踪谜团提供一些线索,另外研究人员也希望通过对水文、气象、地理、地质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些有价值的观察、探测和研究,揭开这里的船舶失踪真相。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多年来一直都在对鄱阳湖进行考察与研究,该所研究员姜加虎表示,虽然在老爷庙水域沉没的船只不计其数,也埋葬了许多财宝,但是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在湖底进行过多次考察,都没有发现任何沉船的遗物,也从来没有见到过遇难者的遗骸。就正常情况而言,湖底应该会有一些遗留物,它们会到哪里去呢?老爷庙水域最让人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一旦有船在这片区域出现失踪,就是人船俱失,什么也找不到。  姜加虎告诉记者,侵华日军也曾经在老爷庙水域遭受厄运。1945年4月16日,侵华日军一艘2000多吨的运输船“神户丸号”装满了抢夺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等,准备从鄱阳湖下行出海运回日本,可是当这艘船行驶到老爷庙水域时,就悄无声息地沉没了。船上200多名日本官兵全部沉入水底,无一幸免。日军得知船只在老爷庙水域失踪后,便命令驻九江的日本海军派人打捞,但下去的潜水员中最后只有1人回到了岸上,而这个潜水员上岸后惊恐万状,一句话也不说,已经精神失常。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想把沉船打捞上来,于是请来美国最著名的潜水打捞专家爱得华?波尔帮忙。1946年的夏天,爱得华?波尔率领一支潜水队开始在老爷庙水域打捞,可连续工作了几个月,结果却一无所获,而几名潜水员也神秘失踪了。    “如果有人活着回来,也许能够找到一些原因和根据,可是出事时,往往没有任何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曾提出是强盗打劫所为,但是也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姜加虎告诉记者,长期以来,由于老爷庙水域的神秘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被很多人当成了“魔鬼区域”,并且在当地还产生了湖怪、飞碟及外星人等种种离奇的猜测和说法。另外由于鄱阳湖介于北纬28度22分~29度45分之间,刚好在北纬30度附近,因此很多人也将老爷庙水域的谜团和长期以来一直广为流行的神秘地球北纬30度之谜联系在一起――太平洋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埃及金字塔等目前世界上的很多未解之谜都位于北纬30度附近。  “但是这些说法并不可信,老爷庙水域的谜团最终还是要从切实的科学研究上去寻找答案。”姜加虎对记者表示。  最开始,老爷庙水域沉船比较科学的解释是该水域大型水生生物的作用。由于这片水域存在一些大鱼和江豚,有人认为可能是大鱼或者江豚掀翻了通过这里的船舶。但这种说法遭到了一些人的否定,因为即使大鱼和江豚可以掀翻一些小型帆船,但是它们并不能打翻几十吨甚至上千吨的船舶。    近几十年来,有关科研人员注意到了老爷庙水域异常的天气现象。1985年初,江西省气象科技人员组成了专门的科研小组,在老爷庙附近设立了3座气象观察站,对该水域的气象进行了为期1年的观察研究。从搜集到的20多万个原始气象数据看,老爷庙水域是鄱阳湖乃至江西省的一个少有大风区,最大风力达16级,风速可达每小时200公里,全年平均两天就有一天属于大风日,也就是说每两天就有一天风力达到6级。另外据了解,老爷庙水域全长24公里,最宽处为15公里,最窄处仅有3公里,而这3公里的水面就位于老爷庙附近。并且老爷庙水域的西北面,就是最高海拔1474米、傲然耸立着“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其走向与老爷庙北部的湖口水道平行,离鄱阳湖平均距离仅5公里。当气流自北南下,即刮北风时,庐山的东南面峰峦使气流受到压缩,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气流的加速由此开始,当流向仅宽3公里的老爷庙处时,风速加快,狂风会怒吼着扑来,由于风大浪大,波浪就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从而导致船毁人亡。并且研究发现,在老爷庙这片水域中,风浪最为肆虐的多发在一块呈三角形状的大水面上,约占整个水域面积70%左右。因此,一般赶巧通过的船只很难幸免。  记者了解到,老爷庙水域的气象条件目前是该水域谜团在科学上最为流行的一种解释。    “另外,这里复杂的水文条件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姜加虎说,老爷庙水域的水文情况相当复杂,有几股强大的水流在老爷庙水域交汇到了一起。另外鄱阳湖南湖,湖面开阔,除主槽外,流速均在0.3米/秒以下,但是到了老爷庙水域后骤然狭窄,使流速逐步增大到1.54~2米/秒,并且在主槽带还产生涡流,这就更增加了该水域的危险性。  目前,已有的红外航空照片还发现了老爷庙水域湖底的异常,航拍图像显示,该水域底下居然存在一个巨大的沙坝,长约2公里,呈东西走向。有专家认为,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神秘沙坝的存在,阻挡了席卷而来的水流,并在湖水底部形成巨大漩涡,从而给通过的船只致命一击。但这些说法对人船俱失的现象均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    近些年来,也有一些科研人员猜测,老爷庙水域可能存在湖下溶洞和暗河,当遇到恶劣气候条件,湖面产生龙卷风导致湖水出现漩涡,正好通过这里的船只就被吸到湖下溶洞或者地下暗河中去了。  地质勘查也表明,老爷庙水域一带地下均为石灰岩,其岩性钙质多、易溶,有形成地下大型溶洞群及地下暗河的自然条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林景星告诉记者,如果这些溶洞和地下暗河能够得到证实,它们所形成的漩涡的确能够吸入船只。  不过姜加虎表示,他们的水下勘测并没有发现老爷庙水域有溶洞和地下暗河的存在。  有部分专家也认为,老爷庙水域现在没有见到溶洞是由于它们被厚厚的砂层覆盖,这些砂层有的几十米,厚的估计有几百米。而砂层以下溶洞或者暗河的积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释放,由于水翻上来就会冲破砂层喷出来,在沙子上翻的时候,如果有船通过就必然会被翻掉,而翻掉的船只又会被沉下去的沙子掩埋,所以就很难找到这些沉船的踪迹。  “真实情况到底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姜加虎说到。  对于此次老爷庙水域的勘查进展情况,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张女士表示,10月中旬,我们召开了一次包括老爷庙水域在内的鄱阳湖科学考察工作会议,目前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展开。老爷庙水域的情况很复杂,一下子就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并不现实。不过这次的水下调查也许能够为揭开这里的秘密提供一些重要线索。

3. 日本的轮船

台湾海峡。

台湾海峡是东亚各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各种战略物资,生活、生产物资以及所需要的物品的往来运输通道。

如果不经过台湾海峡而改行其它通道,则是要投入大量的运输成本,浪费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无法保障的军事保护措施,这个是你我都可以明白的。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各个想吃好饭的人,谁愿意这个样子去做事情,而不是直接通过台湾海峡,快捷便利,剩时剩力无风险的通过各个险恶之地而到达本土,为我本地之用。

4. 日本的沉船叫什么丸号来

赤城号

旧日本帝国海军天城级重型航空母舰二号舰,该级原为战列巡洋舰(即天城级战列巡洋舰),计划建造4艘,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1号天城2号舰赤城改建成航空母舰,3号舰高雄4号舰爱宕拆除,后因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造成1号舰天城号舰体发生彻底破坏,故该级只建成赤城号一艘,所以也可以称作赤城级。赤城号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上,从初战的偷袭珍珠港到最后中途岛海战被美国海军企业号(CV-6)击伤,鉴于坚持损管没有意义,被山本五十六下令用鱼雷击沉。

加贺号

加贺号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第三艘建造的战列舰,后被改装为航空母舰。加贺号在抗日战争期间隶属于长谷川清的中国方面舰队,是侵华部队的海军主力航母。太平洋战争期间参与了珍珠港事件,在中途岛海战中被企业号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击沉。

苍龙号

苍龙号航空母舰是旧日本海军第一艘设计建造的中型航空母舰,与飞龙号一样,都属于第二批建造完工的航空母舰,有别于赤城号与加贺号为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改装,苍龙与飞龙最早的设计是“航空战舰”,是为了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之下仍然拥有一定的海上制空权,后来却发现同时要载很多的飞机与大炮是行不通的,而转设计为专职的航空母舰,而有了赤城与加贺的改装经验后,以更成熟的技术将苍龙与飞龙建造成比起前者拥有更高性能的航空母舰。

飞龙号

日本飞龙号航空母舰是苍龙号航空母舰的改进型,与“苍龙”号一样属于第二次船舰补充计划(丸二计划)中建造的舰艇之一。最初设计是“苍龙”号的同型二号舰。根据航空母舰赤城号和加贺号的改装经验与苍龙号的施工经验,对飞龙号进行更多修正的设计。完工后与最初设计变化很大,飞龙号与苍龙号的舰型已相差甚远。飞龙号航空母舰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建造,1936年7月8日开工,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完工。在二战太平洋战役中参与偷袭珍珠港,威克岛的作战,1942年6月被美国轰炸机群摧毁,沉没于太平洋。

5. 海王丸号帆船

圣地在红土大陆中间,两边有很高的山脉,很难通过。

只有无风带可以,但无风带有很多厉害的海王类,最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大部分海贼船都是帆船,没有动力,有动力的像路飞的高科技船太阳号只有一艘,还有就是雷神艾尼路的。

当然可以选择自由泳过来,前提是有像冥王雷利那个实力,一般海贼团不可能各个都是精英,一般的牛人都是吃力果实的,不能游泳,像雷利那种无果实能力者的变态只有卡普和红发。

所以其他四大海都要进过罗格镇才能进入伟大航路。

6. 日本的船什么丸号

现在日本人取名字不像以前的人, 现在讲究个性,与人不同。

以前常用作名字的字,早就不怎么用了。更不用说这些不是很常用的。

日文汉字“丸”,读作“まる”,这个“まる”还有汉字“円”。

表示圆的意思,表示小孩子可爱。

樱桃小丸子里面就是“まるこ”,日文汉字“丸子”。

其它要说常用,就是船的名字喜欢用这个“丸”,大致取“圆满如意”好意头的意思。

有的人说这个字是男孩子用的,那你自己想一想,你愿意用一个常用作船名的字来做自己的名字吗?动漫中的那些带“丸”字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国人根据自己习惯翻译的,不能算作日本人常用名字。

很多日本人取名字,不用汉字的。用平假名、片假名,取得是发音,而不是汉字写法意义。

比如:滨崎步 的步字,就是国内翻译时取的,人家名字是“あゆみ”,由于这个“あゆみ”不符合国人叫法,再加上这个“あゆみ”,在日文中也有这样的汉字“歩み”、“歩”、“亜由美”、“歩美”,大概就是这个原因,才翻译成“步”了。

7. 日本丸号邮轮

爱因斯坦来过中国。

上世纪20年代,爱因斯坦曾两次造访上海,停留时间很短,总共不到3天。1922年11月,正是在一艘香港开往上海的邮轮上,爱因斯坦收到获得诺贝尔奖的电报。

爱因斯坦在上海停留的三天,都去了哪些地方?遇到了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情?展览中,主办方特别设置了“爱因斯坦与东亚”展区,以各种资料展示爱因斯坦在1922年两次途经上海留下的足迹。这本留言册在开幕时没有亮相,而后其收藏者得知展览举办,联系展方出借了这件藏品。

“这本留言册意义非常大,不仅仅体现在爱因斯坦的这页留言,它还反映了当时中西方整体的交流。”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爱因斯坦著作《我的世界观》中文译者方在庆说,“从留言内容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对科学的态度,他非常清楚科学本身是有很多限制的。对当时的中国,爱因斯坦抱有一种同情,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希望。”

8. 横滨日本丸帆船

甲:相声演员哪,不仅是个演员,还应是个作家。 乙:您怎么样? 甲:我就是个作家。 乙:您是怎么个作家? 甲:我常坐在家里。 乙:这么个作家! 甲:我常在家里写作。 乙:您有什么大作? 甲:最近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乙:您的文章发表在什么报纸上? 甲:就发表在那个什么《明天日报》上, 乙:《明天日报》? 甲:啊。 乙:那我哪能看到? 甲:哎,我建议你应该看看。 乙:您的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 甲:我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方的名称连接在一起的, 乙:哦,全是地名。 甲:对对对。 乙:那您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内容? 甲:写我出国探亲的一段经历。 乙:您出国? 甲:是啊。 乙:看谁去? 甲:看我姨去。 乙:你姨是谁? 甲:夏威夷。 乙:夏威夷?,那是你姨吗? 甲:是啊。 乙:这就开始了? 甲:往后听吧,全有地名。 乙:那么你姨住哪里? 甲:我姨住在冰岛。 乙:冰岛。 甲:哎。 乙:那地方可冷啊。 甲:冷不要紧,我衣服穿的多。 乙:您穿什么呀? 甲:里面我穿一件天山(衫)。 乙:天山? 甲:外边穿着昆仑山。 乙:哇。 甲:还有喜马拉雅山。 乙:好啊,三座大山。 甲:下边穿一条巴库(裤)。 乙:巴库? 甲:料子挺好的。 乙:什么料子的? 甲:毛里求斯(丝)的。 乙:那脚上呢? 甲:脚上蹬着一双高筒皮靴。 乙:你这靴子是皮革还是人造革? 甲:是大马士革的。 乙:有这革吗? 甲:头上还戴着一顶乌克兰式的巴士帽。 乙:你戴它干吗呀? 甲:为了保护我 的两只尼泊尔(耳)。 乙:尼泊尔? 甲:对呀!穿戴好之后。我乘着飞机出发了。 乙:你坐747还是三叉戢啊? 甲:不是,我坐的是赫尔辛基(机)。 乙:有这飞机吗? 甲:下了飞机我找了一条船。 乙:什么船? 甲:阿根廷(艇)。 乙:阿根廷? 甲:这船漂亮极了。 乙:说给大伙听听。 甲:前面插着攀枝花。 乙:哦。 甲:后面挂着西雅图。 乙:恩。 甲:中间竖起了吐鲁番(帆)。 乙:是只大帆船啊? 甲:下船之后我骑马。 乙:什么马? 甲:巴拿马。 乙:巴拿马?这能骑吗? 甲:能骑。我骑着巴拿马赶了两天两夜。 乙:那得走多远哪? 甲:我计算了一下,大概走了新德里吧。 乙:新德里是多少啊? 甲:这是新的计量单位,你不懂。我绕过北部湾,翻过新加坡,最后到了冰岛。哎,那冰岛四面全是水啊。 乙:什么水啊? 甲:左边尼罗河,右边永定河。 乙:啊? 甲:前面洞庭湖,后面珠江。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这水里还有特产哪! 乙:有什么特产? 甲:盛产爪哇(蛙)。 乙:爪哇是什么动物? 甲:这种动物浑身长满加尔各答的。 乙:哦,浑身的疙瘩。 甲:叫出来的声音很怪。 乙:怎么叫? 甲:“巴——古巴”。 乙:这是爪哇叫的? 甲:我听着害怕啊。 乙:怎么办? 甲:赶紧往前跑。 乙:跑哦哪里去了? 甲:跑着跑着进了一个村子。 乙:什么村子? 甲:石家庄。 乙:石家庄里有什么? 甲:石家庄里有柬埔寨,柬埔寨里有华尔街。 乙:哦?/! 甲:华尔街东面有一高大的建筑物。 乙:有什么建筑物? 甲:卢森堡。 乙:卢森堡在那里呀? 甲:到堡里看看去吧。 乙:对!进里边瞧瞧。 甲:到里边一看。哇—— 乙:怎么样? 甲:两边一间间全是名古屋。 乙:这房子还真不少。 甲:屋子漂亮极了。 乙:怎么着? 甲:地上铺的全是比利时(石)。 乙:比利时铺地上了? 甲:一根根柱子全是塔里木的,墙上抹的都是安徽(灰)。 乙:这安徽是什么灰啊? 甲:好灰。屋顶上五颜六色的全是日内瓦。 乙:日内瓦也盖上了? 甲:屋子前面是万顷良田。 乙:都种着什么? 甲:种的都是高产作物, 乙:都有什么? 甲:这边种着丹麦。 乙:丹麦? 甲:那边种着北海道(稻)。我一打听这就是我姨家。 乙:到家了,那赶紧叫门吧。 甲:我走道门前,“啪啪啪”一拍这也门。 乙:也门?那叫家门。 甲:哎。家门,全家人跑出来迎接我。 乙:都是谁呀? 甲:先出来的是我姨的几个女儿,我的几个表妹。 乙:都是谁呀? 甲:她们叫波兰、荷兰、新西兰、纽芬兰。 乙:那是你表妹啊? 甲:后面还跟着几个表哥。 乙:他们又是谁呢? 甲:摩洛哥、墨西哥、芝加哥、摩纳哥。 乙:听这几个哥哥。 甲:他们见了我很亲热,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 乙:他们叫你什么呀? 甲:哟,你好,拉瓦尔品第(弟)。 乙:那是你呀? 甲:他们全家在门前用当地的仪式欢迎我。 乙:什么仪式? 甲:我表哥吹起好望角,我表妹敲起开罗(锣)。 乙:挺客气的, 甲:我姨妈和姨父给我唱了段圣地亚哥(歌)。 乙:还真热闹。 甲:欢迎完了往屋里走。 乙:进去吧。 甲:走着走着坏了,眼前一片慕尼黑。 乙:那开灯啊。 甲:不行。 乙:为什么? 甲:缅甸。 乙:缅甸?停电啊? 甲:没关系,我表妹拿出一支希腊(蜡)。 乙:希腊? 甲:点着之后屋里一片仰光。 乙:亮堂多了。 甲:我一看他们家,太漂亮了。 乙:怎么样呢? 甲:地上铺着巴基斯坦(毯)。 乙:巴基斯坦怎么铺地上了? 甲:窗上挂着华沙(纱)的窗门帘。 乙:是够漂亮的, 甲:床上的被子是布达佩斯(丝)的。 乙:真讲究。 甲:桌上有一个笔筒。 乙:哦? 甲:插着一支密西西比(笔)。 乙:咳! 甲:旁边放着书。 乙:什么书? 甲:有雅典,有瑞典。 乙:哦,是经典著作。 甲:还有一个小盒,我打开一看—— 乙:什么呀/ 甲:印尼。 乙:印泥啊。 甲:我一看屋里没沙发没椅子。 乙:那我们坐哪里呀? 甲:全坐大坂。 乙:大板凳啊? 甲:我姨父给我端上许多水果盛情的款待我。 乙:都有什么呀? 甲:我一看第一盘。 乙:恩。 甲:刚果。 乙:刚果?我没吃过。 甲:尝尝吧。我拿一个咬了一口,哎哟,—— 乙:怎么了? 甲:咯了我这西班牙。 乙:谁让你这么着急? 甲:赶紧吃第二盘。 乙:第二盘是什么? 甲:巴黎(梨) 乙:好吃吗? 甲:黎巴嫩的。 乙:黎巴嫩啊? 甲:我姨父又端了一盘当地的特产。 乙:什么呢? 甲:尼加拉瓜。 乙:尼加拉瓜?味道好吗? 甲:好极了吃的我嘴角都流出秘(蜜)鲁来了。 乙:是够甜的。 甲:一会儿工夫,饭菜又准备好了。 乙:都有什么菜呢? 甲:我一看,哇,尽是好吃的。 乙:你给说说。 甲:香酥洛衫基(鸡)。红烧斯德哥尔摩(蘑)。 乙:恩。 甲:虾仁炒约旦(蛋),清蒸乌拉圭(龟)。 乙:这都能吃吗? 甲:能吃,我脱了衣服坐在凳子上就吃上了,也顾不上马耳他了。 乙:这叫什么话? 甲:我一边喝横滨酒一边吃羊肉大葱佛得角(饺)。 乙:吃饺子? 甲:恩。 乙:吃了 多少? 甲:我吃了40多个佛得角。 乙:真不错。 甲:最后我又喝了两碗广州(粥)。 乙:稀的呢。 甲:恩,吃的我的肚子—— 乙:怎么了? 甲:蒙古蒙古的。 乙:蒙古在这儿? 甲:内蒙古。 乙:内蒙古? 甲:吃的我尽打布拉格(咯)。 乙:谁让你吃那么多? 甲:晚上我睡不着觉。 乙:怎么了? 甲:外面刮起了珠穆朗玛峰(风)。 乙:这风可不小啊。 甲:我姨怕我揶路撒冷。 乙:那怎么办呢? 甲:她找来了保姆, 乙:保姆是谁呢? 甲:达累斯萨拉姆。 乙:那是保姆? 甲:她抱着被子走近来了。 乙:是吗? 甲:她给我铺上了萨拉热窝。 乙:好大的被窝。 甲:我往里边一钻,呵—— 乙:怎么样? 甲:里约热内庐(炉)。 乙:挺热乎的。 甲:一会儿工夫捂了我有头阿富汗。 乙:是够热的。 甲:可是到了半夜我仍是睡不着。 乙:又怎么了? 甲:肚子撑的太难受了。 乙:谁让你吃那么多? 甲:坏了,恐怕要拉法兰西(稀)了。 乙:那赶紧上厕所吧。 甲:跑到厕所我一拉澳门。 乙:澳门? 甲:厕所里头有人。 乙:谁在里头? 甲:阿拉伯在里头。 乙:那你跟他说说呀。 甲:我跟他说了这情况,他在里边答话了。 乙:他说什么呀? 甲:等我出去之后你再进来,咱们俩伦敦(轮蹲)。

9. 日本捕鲸船日新丸号

徐福,连续骗秦始皇两次的高人

徐福,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其家乡现还不太明确,一般认为是今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人,一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人,一说青岛胶南市人。

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西元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西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

后来各史书对徐福出海一事都有所记载,只是对所到达的地方说法不一。《三国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夷列传”、《括地志》等书记载为直洲,但具体方位不详。到了五代的后周时,僧人义楚在《义楚六贴》的“城廓•日本”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今日的秦氏(日本古代渡来豪族。)为其后代,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

龙口的传说

2200多年前,秦始皇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永久享有这样的权力,他妄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不断派人去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一次,在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完后, 东巡路过龙口——当时还叫作黄县,在当地一把手的安排下,方士徐福以地方名流的身份晋见了皇上,并随团继续考察。到了琅琊 (今胶南)的时候,徐福正式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里面住着神仙,吃了山里的仙药,个个长生不老, 他愿意赴汤蹈火,为皇上取仙药。秦始皇很高兴,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命他入海求仙。 但没多久,徐福就回来了,说, 他见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礼薄,需要美好的童男女和各种工匠用具作为献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遂派500童男女随徐福再次出海。

第二年,泰始皇再次东巡,顺便来找徐福,虽然路上遇到了刺客张良用大铁锤袭击,但躲过一劫的他仍按原计划到达琅琊,可惜没见到 徐福。他再见到徐福的时候已经是十年后, 他的第三次东巡。徐福依然没有找到仙药。 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来就要拿到仙药了, 但是海上有大鱼护卫仙山,功败垂成。这次, 秦始皇亲目率领弓箭手到海上与大蛟鱼搏斗,杀了条大鲨鱼,兴冲冲的回去了,想这下子可好了,徐福终于可以拿到仙药了。但是, 他还是没有等到仙药,在返回咸阳的路上, 就病死了,他的手下为了篡位,密不发丧,全国人民都不知道,没有了借口的徐福一时也骑虎难下,于是在公元前210年,他带着浩浩荡荡的求仙团队漂洋过海,寻找虚无缥缈的三神山和灵丹妙药。从此,再未回到中原。

这个故事在龙口是家喻户晓,但它到底是真还是假?徐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么?

故里之争

5月16日,离一年一度的龙口市徐福文化节还有两天的时间,这次已经是第七届了。届时,将在徐福园广场上为两座徐福雕像举行揭幕仪式,其中一座送给韩国济洲岛,立在徐福展示馆。龙口人一直认为徐福的故乡应该是龙口。

最早记录徐福事迹的是《史记》,作为当时西汉武帝时太史令的司马迁,距离徐福东渡的时间只有七八十年的时间,定是因为此事影响甚广,所以他在自己的不朽著作里记录了当时求仙这一盛况:“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司马迁说徐是齐地人。

在龙口市西北部有个徐福镇,镇因秦方士徐福而名,镇上有仿秦古祠——徐公祠。徐公祠不大,不过一个四合院,里面有徐福的雕像,和中外因徐福而进行的文化交流展示。“这里以前有个小庙,是当地人为纪念徐福建的。庙前就是徐格庄,据说就是徐福的老家。”徐公祠的管理人员李树植说。平时来这里参观的人并不多,但是,每来一个,李树植都会这样热情的告诉游客,龙口就是徐福的故乡。

司马迁没有说出徐福的籍贯。那龙口人为什么认为徐福的故里是龙口呢?这源于 《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东莱郡有县十七 ……,徐乡。”关于徐乡的由来,元代研究齐国史地的学者于钦在《齐乘》中说:“徐乡,盖以徐福求仙而得名。”《齐乘》被史学界推为善本,是全国名志之一。“乡”在秦代是一个行政区域单位,而徐乡县在汉代就是指黄县,今龙口市,龙口市保存了很多有关徐福的遗迹。譬如,徐姓是黄县的大姓;城东绛水河畔有一登瀛村,传说徐福东渡瀛洲时,就是从这里集结童男女开始启航的;风景优美的屺岛上立着徐福的雕像,屺岛原叫寄岛,因当年徐福东渡时,将母亲暂时安置在这个岛上而得名,当然,这也只是个传说。

但是,有关徐福的故乡还有另外一种说法。1982年6月,江苏赣榆县进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地方发现一个叫“徐阜”的自然村。据当地人说,“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另据出土文物可知,赣榆县在战国时属齐地, 秦时属琅琊郡。由此,位于今江苏赣榆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徐阜村,也称是徐福故里。

这两种说法在目前史学界上争论颇多, 因为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一时争论不止。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纪念徐福活动的展开。

徐福东渡的原因

徐福,古称徐,以方士为业。古代的方士虽然在官方的正史中是以搞迷信为生的“三教九流”式的人物,但其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懂得诸如医药、炼丹术、占星术、航海术等科学技术, 他们的行业特色决定了上可以接触帝王贵族,下可以联系平民百姓,在当时社会上是比较受瞩目的一群。而徐福也是其中的佼佼者。自战国至汉初,山东沿海的方士入海求仙风盛,多是为了迎合统治者长生不老的愿望。

但关于徐福东渡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他屡次出海,没求到仙药,却依然能在秦始皇的暴政下安然无恙。为何他能逃脱,而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方士却因求药末果而被驱逐呢?龙口市文化局副局长、龙口市徐福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曲玉维认为,这一方面说明徐福当时的才能卓著,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他的东渡之旅不仅仅是求仙药这么简单,还有其他政治目的。

求仙药说。这是目前最为通行的说法。在秦代方士是很流行的。在齐地和燕地,这样的方士很多。战国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便有大批齐、燕方士入海求蓬莱仙药。和徐福同时代的方士也有很多,像卢生、韩终、侯公等。徐福作为方士中最著名的一个,为始皇入海求药,是可能的。

避祸说。“秦始皇暴政,一部分人敢于揭竿而起,另一部分人就消极抵抗,在沿海地区,就有很多人向海外移民。徐福是知识分子, 他不满秦的暴政,但又无能为力, 于是表面上热衷于寻找仙药,实际上是寻找合适的机会移民。”山 东师范大学山东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教授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汉书》中说:“徐福、韩 终之属多赍童男女人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唐代诗人汪遵《东海》诗也写道:“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同舟 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作者把徐福入海不归比作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的武陵郡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

复仇说。也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是为了报秦亡齐国之仇,消灭族之恨而策划的一次叛离始皇恶政统治的行动。

海外开发说。当时邹衍的大九州观点十分流行,认为在海外还有很大的疆土。 邹衍的大九州学说引导和鼓舞沿海的航海家、探险家积极地开发海外。秦始皇所向往的正是:凡是日月所照的地方,都是他的疆土;凡是人的足迹所到达的,都是他的臣民。于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版图,就打着求仙药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实际上,却是为了实现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吕氏春秋·为欲篇》也指出了当时秦国统治者的理想:“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东至扶木就是东至扶桑,即后来所说的日本。这应该就是秦始皇对国家版图的宏伟目标。因此, “秦始皇东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东至扶桑的理想,而徐福探海东渡正是实观始皇理想宏愿的具体行动。直到后来,秦始皇老了,身体渐渐不行了,才更偏向于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曲玉维说。

徐福东渡何处

但是,秦始皇最终没有得到长生不老的丹药,而他满怀希望派出的求药团也一去不回。徐福带着三千人的队伍,长途跋涉,寻找传说中的三神山,最终,找到了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自立为王, 再也不愿意回家乡了。《史记》中 说,“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那徐福最终去了哪里呢?

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这是诸谜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 有学者认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国。日本还保存有很多有关徐福的遗迹,如徐福登陆地、徐福祠、徐福冢、徐福井等。其佐贺市、新宫市等地都被传为是徐福当年登陆日本的地方。 但也有学者认为徐福最终的目的地是韩国。因为韩国也有有关三神山和徐福东渡的传说和曾活动的遗迹。此外,还有说去了南洋的,也有说到了海南岛的,更有说到了美洲的。这种说法认为,徐福东渡是先到了日本,后来又到了美洲,并在美洲自立为王不归。檀香山遗留下带有中国篆书刻字的方形岩石, 旧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国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这些古代文物是当时徐福这批秦人经过时所遗留的。而墨西哥湾地区有批居住山区的黄种人,据称是秦采药人的后代。

曲玉维认为,徐福历经十年的准备,而且从小生活在沿海,一定会选择一种安全可行的航海路线,一方面要保证淡水和粮食的供应,一方面要避免大的风浪,所以他决定沿岛而行,最终的路线便是:从家乡北海岸的黄河营古 港启航东渡,经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最后到达日本的北九州。

两千多年来,徐福到底去了哪里,依然争论不休。因为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其他地方,他们都怀念徐福。感激徐福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在这些地方,世代传说着徐福教当地人种水稻、凿水井、制造农具、传播医药、纺织等知识的故事。尤其在日本,徐福集团的到来,给日本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日本从一直徘徊中的原始社会推向了奴隶社会。 于是,两千多年前徐福那次复杂的东渡,虽然让他如履薄冰, 但是今天却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那次东渡成了中、日、韩友好交往的开端,徐福也成为三国人民友好的化身。”朱亚非说。

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徐福其人以及东渡之事的研究,始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曾有人在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

在近现代,早在“五·四”运动前夕的1918年,陶亚民先生首先发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辑五先生把研究徐福与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当时一些著名史学家,如汪向荣、卫挺生等,也参与了这一研究。1981年,汪向荣先生再论“徐福东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热潮,而且一改其年轻时认为司马迁在《史记》里只是原原本本地记载了“方士们的不真实的宣传”,认为“徐福是实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计划的海外移民。”他还指出:若对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发展过程进行认真观察、探讨的话,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这一传说。近二十年来,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瞩目的成绩。一些中国有影响的史学元老和中青年史学工作者也对这一课题颇感兴趣。如复旦大学的吴杰教授、辽宁大学的孟宪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著论述。另外象台湾的彭双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对这一课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于《史记》对徐福求仙事的记载“语焉不详”,使得这个历史事件成为一宗千古疑案,史学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只烫手的山芋。近些年来,虽然有人试图从考古学、人类学、航海史等多角度来佐证这一历史事件,但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要说认同,只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确有徐福其人,二是确实下过海。至于其出身在何处,在哪儿出海,出过几次海,东渡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到的“平原广泽”究竟是什么地方,这一切还都是目前争论的焦点。因此,有些史学家就提出,单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徐福与日本的关系,容易陷入空论与臆测。

徐福“文化”的影响

其实,徐福传说,虚虚实实,历来是浮于中日两国史学界的棘手“谜案”,但又是游离于历史与文化之间的热门话题,徐福成了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

在中国,自汉以下历代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撰文赋诗的不在少数。一生喜好探幽访奇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其《古风》(三)赋的正是“徐 载秦女,楼船几时回”;宋朝欧阳修的一首《日本刀歌》更是烂熟于中日人民心中;元朝的吴莱热衷于徐福传说,他泛舟东海,寻访古迹,写下了著名的《甬东山水古迹记》,把徐福在舟山群岛中的遗迹,一一记录下来,并写下了《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听客话熊野徐福庙》等诗篇;明朝的宋濂、李东阴;清时的黄遵宪等也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终上所述,如果说徐福,作为一个历史命题还有诸多难解之谜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文化名题,早已在历史流变的进程中形成,并为中日韩乃至东北亚人民所接受。谁也不是提出徐福文化的始作俑者。而是事实告诉我们,徐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状况,对中日韩三国的交流与交往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日本古代史上,绵延了6000多年的绳纹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突然中断了,日本列岛的文明进程,从石器时代一下跃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这一作用,来自于列岛以外的移民,是外来的大规模集体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而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发生在这一时期,这又不得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关注。但是,《史记》中对徐福去向的记载只有“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这么几个字,这平原广泽是哪儿?谁也不知道,以后又无令人信服的考古资料可以佐证。在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在公元七世纪才出现,对于古代文史,大多是以口碑形式流传下来的,其可信度也有限。因此,要确切地弄清是哪些集团从中国大陆带去先进文化,着实是有困难的。当时的中国正置列国纷争,连年征战,老百姓为逃避战乱,纷纷蹈海东渡。移民集团到达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又何止徐福一个。就在史学界,关于倭人始祖问题,历来也有“吴人后裔说”,“太伯后裔说”,“越人后裔说”,“徐福后裔说”,“骑马民族后裔说”等诸多观点,影响着日本历史发展的外来文化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通古斯文化等。因此,考察徐福文化的源头,真正的涵义在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这一认同和归属又以广泛的血缘交融为基础的。“徐福”仅仅是这一时期大陆移民集团的代名词,是一种文化源头的象征。

另外,自战国至秦汉,王侯将相大多热衷于神仙之道,故在历时几百年的入海求仙活动中,出现了像安期生、羡门高誓、韩众、卢生、少君等一大批方术之士。光是徐福入海求仙时就有三千童男女及无数百工相随,有几十条乃至上百条的船出海,就这一群体而言,也不可能首尾相随、同时出发、同到一个目的地的。因此,在中国一千多里的海岸线上,在日本有近30个地方都有徐福的传说,也就不奇怪了。徐福就成了这些方士群体、求仙队伍的代名词。我把其称为共名的徐福。

徐福与日本历史结合起来,从纯历史学的范畴到形成一种文化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流变的过程。自司马迁《史记》记载以后,东汉班固的《汉书》、晋陈寿的《三国志》、南宋范晔的《后汉书》都记载有徐福出海求仙的事迹,且不出《史记》内容的窠臼,所说徐福到过的祖州、瀛洲、夷洲、澶洲、 屿、蓬莱、方丈等地,均是虚无缥缈的。

徐福传说与日本之接轨,大约开始于隋唐时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派小野妹子来华,次年,隋炀帝派裴世清出访日本,裴世清在日本九州一带看到有一个风俗同于华夏的“秦王国”,于是就猜想,这大概是传闻徐福止住不归的“夷洲”,但又无法确定。之后,有人则把这个“秦王国”直接比定为日本。如明人薛俊蓍的《日本考略·沿革考》(成书于公元1530年)中说:“先秦时,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惧诛止夷、澶二洲,号秦王国,属倭奴。故中国总呼曰‘徐倭’”。用肯定的语气直接说徐福到的夷、澶二洲“属倭奴”。

到了唐代,中日交往日趋频繁,人们发现日本的文物制度类似中国,颇存上古遗风,于是逐渐将徐福东渡之地锁定为日本。

在徐福与日本古代史结合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义楚的《义楚六帖》中的记载。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日本醍醐时代的真玄宗高僧弘顺大使(即宽辅和尚)来中国,与我国的义楚和尚相识,相交日益深厚,宽辅把流传在日本的关于徐福求仙到过日本的传说讲给义楚听,后来义楚把宽辅的这一口述内容,记载在他的《义楚六帖·城廓·日本》中:

“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山,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烟,日中上有诸宝流下,夜则却上,常闻音乐。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在中国,徐福求仙到达日本,最终到达富士山的记载始见于此书,但这一记载也仅仅是一对异国友僧的交谈内容,也只是传说而言。然而,就是这样一则不经意的谈话记录,却成了以后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依据,传承授受,一直沿袭到了现在。

徐福文化历史流变中的另一突出现象就是徐福逐渐由人到神,徐福的史实记载内容逐渐被作为文人的创作而加以发挥,并且不断加以神话。徐福则逐渐成为一种不折不挠、无所不能的精神象征。这一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数宋代李舫的《太平广记》中一段有关徐福的记载: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乌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俱来迎羲而去。由是后人知福得道矣。又唐开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医张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体如是。宁可久耶?闻大海中有神仙,正当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与侍者,赍粮至登州大海侧。遇空舟,乃赍所携。挂帆随风,可行十余日,近一孤岛。岛上有数万人,如朝谒状。须臾至岸。岸侧有妇人洗药,因问彼皆何者。妇人指云:“中心床坐,须鬓白者,徐君也。”又问:“徐君是谁?”妇人云:“君知秦始皇时徐福耶?”曰:“知之。”“此则是也。”顷之,众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谒,具语始末,求其医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饭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云:“能尽此,为再餐也,但恐不尽尔。”某连啖之,如数瓯物致饱。而饮亦以一小器盛酒,饮之致醉。翌日,以黑药数丸令食。食讫,痢黑汁数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云:“尔有禄位,未宜即留。当以东风相送,无愁归路遥也。”复与黄药一袋,云:“此药善治一切病,还遇疾者,可以刀圭饮之。”某还,数日至登州。以药奏闻。时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整个故事可谓神乎其神。

至于徐福东渡与中日关系的意象结合,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三月,入唐僧空海回国途经越州,朱少乘、朱少瑞、鸿渐等人赋诗相送,唐僧人鸿渐写了一首《送空海上人朝谒后归日本国》:

禅居一海隔,乡路祖洲东。

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

山冥鱼梵远,日正辱楼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这大概是文献所见“祖州”、“徐福”与“日本”的意象结合的最早史料。

在此前后,以徐福求仙为题材的诗文也常出于名人之手笔,李白写过,皮日休写过,朱少瑞写过。在日本最有影响的要数宋代苏轼的《海漫漫》与欧阳修的《日本刀歌》。明清时期随着与日本交往的更加频繁,此类题材的诗文更是屡见不鲜,曾任日本大使馆参赞的黄遵宪写的《日本国志》中记载着徐福求仙事;曾任宁绍兵备道的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记》中记录了其去新宫访徐福墓的经过。

名人题留,佳作倍出,虽然,不少作品对徐福描述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是徐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过去我们却因其是文学、是传说,并不是史实而被忽视,即惑只作一些佐证材料来加以引用,没有能够集中地、深入地、多角度地加以研究,发觉其更深的内涵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历史上曾都通过各种形式,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交融,形成一个个复合的政治文化联体。

隋唐时期,是日本与我国交往的第一个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国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国也曾派遣过大量的迎送使节,两国友人、僧侣、学者之间的交往,时常以徐福文化作为一种友谊的象征而互相传颂、赞赏。日本的弘顺法师与我国的义楚和尚以谈徐福传说来颂扬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日本天台宗僧圆载,来华留学约40年后回国,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为他饯行,曾写有一首《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其中有:“无限属城为裸国,几多分界是澶洲”的诗句。也以徐福求仙事来揭示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无学祖元的第四代徒弟中津绝海来中国留学。明太祖知道后就在英武楼召见了他。谈话间,明太祖问起日本熊野徐福庙古迹,中津绝海法师即席作了一首《应制赋三山》绝句:

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

明太祖看到这首诗后,兴致即起,当场步中津绝海诗韵和了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

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

1402年,明惠帝派遣禅僧道彝天伦和一庵一如出使日本,二位法师在日本碰到了中津绝海高僧,中津绝海捧示朱元璋御赐诗轴向两位中国法师求和诗。道彝天伦和一诗:

采药秦人旧有祠,春风几见术苗肥。

老僧曾到中华国,御笔题诗赐远归。

一庵一如也和诗:

挂锡龙河古佛祠,一生高洁厌轻肥。

赋诗诏入金銮殿,携得天香满袖归。

Baidu
map